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2018.06】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 主要矛盾的认识及其价值

【2018.06】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 主要矛盾的认识及其价值

【2018.06】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 主要矛盾的认识及其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所做出的新认识,这个重大新认识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时代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新认识的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这个新认识是基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一)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新认识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人类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在经过长期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有关规律的研究后,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在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明确地指出,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并认为考察任何历史现象或社会问题都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入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以后,对俄国当时的社会矛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之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开始致力于俄国的经济社会建设。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列宁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他指出:“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然存在。”1列宁在认真分析俄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时指出,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存在着矛盾,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列宁在对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矛盾进行分析时指出:“在这里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作斗争,而是小资产阶级和私人资本主义合在一起,既同国家资本主义又同社会主义作斗争。”2面对强大的阶级敌人在思想文化意识方面制造的各种混乱局面,他指出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牢牢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列宁强调,我们“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来抵制”3。列宁在革命实践斗争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有关理论,正确地分析了俄国当时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并针对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及时地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最终战胜了当时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他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1937年8月,他在《矛盾论》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对立统一法则。他明确指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既有内在矛盾,也有外在矛盾。矛盾贯穿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他还指出,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矛盾发展与斗争的理论,成功解决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过渡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理论对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审视,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认识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总结,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不正确做法,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正确认识,为我们党确立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重大方针政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也为我们党及时转变工作重心提供了主要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斗争与发展的有关理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认真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认真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基础上,着眼于未来几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做出新的认识与判断。

(二)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新认识的实践依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使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层面看,我国社会建设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经过了40年的飞速发展之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05%,稳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660元。4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等都已进入了世界前列。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200多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如果还坚持认为我国仍处于落后的社会生产状态,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接近小康,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物质财富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已不再为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发愁。

2.从公民个人生活水平层面看,基本上已跨入了小康行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公民个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6%。”1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公民个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他们开始向往着更加美好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公民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现实的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他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社会政治参与机会,需要有更好的居住环境,需要有更好的医疗保障制度,需要接受更好的各种教育等。

3.从社会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非常突出。虽然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强,实体经济水平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等。”2对于以上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党必须始终立足于这些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不断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着眼于解决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效益,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更高层次需要。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内涵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在此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重要意义,因为人们只有首先满足自身对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需要,才能更好地去满足自身的其它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艰辛探索,以此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当务之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便成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八大以后,由于我们党在社会矛盾认识方面存在一些偏差,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征程上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对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并做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这个十分重大而又正确的论断,这个重大论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了4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人们已经不再为基本的物质生活而发愁,总体上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和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相较于之前所强调的“物质文化需要”,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它的内涵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越来越倾向于高质量、高层次。从社会发展的横向来看,不同社会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这里所强调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高质量和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还包括社会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安全与环境、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首先,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人们期望有更多的社会政治参与机会,能够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身的愿望和诉求。期望我们国家的法制更加的完善与健全,从而随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其次,在公平与正义方面,人们期望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期望国家各种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合理布局,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加公平的各类教育。再次,在社会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人们期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期望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期望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更加美好。最后,在社会保障方面,人们期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从而能够长久的安居乐业。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是我们党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以及新时代我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与使命。

(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深刻内涵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看,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内在的矛盾问题。在这一对矛盾体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新时代需要我们去大力化解各种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聚焦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国内四十年的大力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1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827122亿元1,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个数据表明我国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落后的生产状态。虽然旧的社会矛盾已经得到解决,但是新的各种社会矛盾又开始凸显出来,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充分的问题。

首先,“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指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这种“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种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们享有各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等诸多方面。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存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滞后。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加上一些行业利用自身所占据的垄断地位,导致了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社会的一些原因,人们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不尽相同的,如城市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而农村的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其次,“发展的不充分”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得还不够,还不能充分地满足人民更高质量和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还不高,实体经济水平还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社会各方面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体现在高科技领域方面;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环境治理成效还不是很显著;国民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民主与法制建设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依法治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在反腐倡廉方面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很多方面相互交织。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体现在发展的基本构架上,而发展的不充分则更多地体现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因此,对于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问题,主要是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来加以解决,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三、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认识的时代价值

(一)社会主要矛盾新认识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这一重大新认识的提出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制定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我们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这一重大新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新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人民中心地位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这对我们深入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这个重大新认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得到显著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面对新情况和新矛盾,我们党和国家需要根据这一重大新认识和新判断来制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新战略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和新追求。

(二)社会主要矛盾新认识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途中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标志着我们党将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定会越来越高,但是如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个现实需要,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认识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集中精力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然而要彻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决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轻而易举做到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为此,我们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制定了具体而又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主要是分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我们国家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奋斗15年,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国家要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继续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开始,全国人民经过第一个十五年的奋斗,国际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时候,我国各项社会事业都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全国人民再经过第二个十五年的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完全变为现实,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要矛盾新认识为新时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依据

2018年1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时代党中央为何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的依据是什么?毫无疑问,乡村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我国十三亿多人口,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在乡村,如果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的广大乡村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新论断就为新时代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乡村一直以来发展得比较缓慢,目前还有一些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处于十分贫困落后的状态,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都很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此外,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也较大,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十分明显。乡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环境卫生较差,教育和医疗资源也比较匮乏,乡村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都很落后。乡村发展的滞后势必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提出要着力加强我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完成我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任务。

(四)社会主要矛盾新认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了“人民中心地位”思想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毛泽东认为历史是由伟大的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而没有丝毫的私利可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的执政党,自其成立起就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和谋福祉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历来坚持“人民中心地位”思想,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始终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根本价值追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认识和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中心地位的思想。一方面,新时代我们党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已经完整而准确的回答了“依靠谁”和“为了谁”而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党要着力解决好国内当前存在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也是紧紧地围绕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为了及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我们党于2017年12月18日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强调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我国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只有不断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向着更好和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2018年1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要切实抓住一些制度的短板,要着力巩固改革的新成果,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并在一些关键性领域改革中取得重大成果。我们党的所有这些战略举措都是紧紧围绕着“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历史主题的,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中心地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上一篇: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及祸害的总根源.docx 5页
下一篇: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