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次以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伟大远征。1935年11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与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时,站在漫天飞舞的雪地里,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我们用双脚用了一年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这才是真正的长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刘少奇同志从1933年1月至1935年10月在中央苏区、长征路途和到达陕北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千难万苦的严峻考验,参与了长征路上的重要决策,表现了特有的政治远见和敏锐的洞察思维,展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信仰坚定、胸怀博大、敢于担当、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作出了重大贡献,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抒写了一部长征宣言。
一、始终在临危受命中彰显担当
刘少奇同志敢于在危急关头承担艰巨任务。他曾说,共产党人的精神就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挺起腰杆前进的气魄。
1933年2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党中央发出《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面前党的紧急任务》,其中,最紧要的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巩固与扩大主力红军,在全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刘少奇主动执行党的决议,积极指导各级工会组织,动员工人群众踊跃报名参军,保卫苏维埃政权。2月17日,刘少奇在瑞金主持的中国店员手工艺工人工会筹备会上,提出“3月份要动员2000名会员参加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店员手艺工人师’”的要求。
这次行动,组建红军工人师达8000人,下辖3个团,于1933年8月1日在瑞金成立。它成功组建,既体现了工人阶级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又体现了工人阶级崇高的品格、雄伟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心,为中国革命增添了有生力量。
1934年9月,松毛岭战役打响,刘少奇以及福建省军区紧急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组织了2000多名地方武装开赴前线,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1万多名红军战士和地方赤卫队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松毛岭,谱写了一曲红军能打敢拼的英雄主义赞歌。
1934年9月21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红二十一师和中央警卫师(红军工人师、后改为红二十三师)合编,组建红八军团,整个军团约10000余人。党代表刘少奇,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唐浚(后张云逸代),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在红八军团的两个师中,中央警卫师实际人数已经不足原来一半。红二十一师原属红七军,已经严重减员至不足千人。在红八军团中,基本上是通过紧急扩红招募的新兵,且绝大多数是没有参加过战斗的兴国籍子弟。刘少奇到红八军团后,立即着手对部队的党组织进行充实,安排一些干部到连队去当支部书记,在政治上巩固这支部队,红八军团很快有了起色。
1934年10月21日,在突围安远和信丰间的第一道封锁线中,红八军团虽是新军且首次参战,却打得有声有色、顽强悲壮。此后, 红八军团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相继参加了突破敌人在汝城、仁化、乐昌第二道封锁线,宜章一线第三道封锁线的战斗, 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不断茁壮成长。
二、始终在命运劫难中坚定信仰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是毛泽东长征途中写下的《十六字令》。面对有如天塌般的劫难,红军将士们怀着如山般崇高且坚定的信仰,血战湘江,一往无前,砥柱中流,立地顶天。
1934年11月中旬,刘少奇率红八军团随红三军团突破了国民党第二、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临武、嘉禾、蓝山一线。11月17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八、九军团进行改编给各军团各纵队的命令》。红八军团紧随红三军团之后,担负全军右翼掩护任务,每天急行军,还有国民党的追兵,加上“大搬家”式突围,尽管战士英勇顽强,仍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改编工作被耽搁。
11月19日,刘少奇率红八军团冒着阴雨进入蓝山黄泥井、黄泥铺一带,安顿好后,准备着手对部队进行改编。改编工作刚开始,刘少奇接到军委命令,要他立即开赴宁蓝圩(宁远)地域,阻击敌军周浑元纵队。进入宁远地域后,刘少奇率领的红八军团在宁蓝圩一带参与了消灭周浑元纵队的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战斗结束后,按照中革军委要求,红八军团改变了行进路线,从右翼变为左翼,经宁远彭家洞、朵山、周家坝、麦地、大界、过水岩、洪洞铺、水打铺,在麦地等地进行休整。据刘少奇同志夫人王光美在世时回忆,刘少奇同志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进入湘南以后,在九嶷山麦地住过两晚。一路上,刘少奇同志用打土豪缴获的骡子扶着一大捆书和行李前行在部队中行进,还抽出时间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鼓励大家越是困难越要勇敢顽强。
11月25日,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出《政治命令》:“我军为迅速前出湘江地域,并渡过湘江之目的,决定分四路前进……八、九军团为第四纵队,经永明县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前进。”刘少奇又率部火速投入了湘江战役的入关战斗。
湘江之战红八军团损失惨重,万人血染凤凰嘴,人数锐减为1千人左右,两岸一片惨烈,江面一片血红。在湘江边,刘少奇看着牺牲的战士、鲜血染红的江水,周围七零八落的伤病员,心里很不是滋味,寝食难安。行进中,刘少奇遇到了毛泽东,他向毛泽东讲述了自己的担忧,希望能尽快拯救党和中央红军。他赞成毛泽东的提议,开一个严肃的会,认认真真地总结教训。
1935年1月15至17日,刘少奇出席在遵义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主张让毛泽东领导红军,得到了同志们的支持。刘少奇还批评了四中全会以来,白区工作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白区工人运动乃至党的组织的瓦解。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刘少奇摆脱了临时中央强加给他的“右倾机会主义”帽子,革命积极性更高,作用发挥更大。
三、始终在辛勤探索中悟思前行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能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或必须依赖于某些外部事物或条件改变,应当在运作体系中付出努力,在辛勤探索中悟思前行。
1934年7月初,刘少奇在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经常和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后,召开省委工作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精简省级机构,缩编工作人员充实基层;组织苏区军民坚持生产支援前线抗击敌人。会后,刘少奇决定亲自到兆征县蹲点。
经过几天的深入调查,刘少奇终于摸清了兆征县的情况:县委负责的工作繁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结果生产没抓紧,群众有情绪,夏收工作也没抓上去。随后,刘少奇召开县委、区委负责人会议。他强调:一个领导做好全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也是很不容易的,比方说,我们负责十项工作,一项工作没做好,就会对其他工作产生影响。因此,要求县、区、乡的主要领导干部要注意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
在刘少奇的重视下,兆征县委召开了为期3天的红军家属代表大会,决定恢复红军家属耕田队,号召全县妇女都要向上杭才溪妇女学习,学会用牛用犁,尽快解决青年男子参加红军后,劳力不足的困难。
遵义会议后,刘少奇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到红三军团后,发现红三军团政治工作问题重重:因战斗激烈,减员严重,一些连队的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牺牲后,没有来得及补上,使党支部缺员,不能正常活动;部队新提起来的干部多,工作没有经验,一些干部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战士中还存在混乱思想,新参加红军的战士中,有的不明白红军宗旨……
针对这些问题,1935年3月,刘少奇座在贵州鸭溪举行的座谈会上,就党的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等问题作了系统发言。他提出了在行军打仗中部队减员严重,支部成员更换频繁的情况下,如何健全支部,加强党支部的工作问题的办法;针对新战士多的情况,提出了从速教育新战士的措施和方法;提出了解决新干部经验不足的问题和加强教育的方法。刘少奇提出的这些方法、措施,十分及时、有效,对于巩固红三军团党组织,加强红三军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收到了好效果。
四、始终在革命生涯中牺牲自我
刘少奇曾经说:“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这是刘少奇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在白色恐怖年代,母亲跪着苦劝被捕释放后的刘少奇,不要再干这不要命的事情,他赶忙跪下请求母亲原谅自己不能从命,离开家乡再次踏上革命征途,从此母子俩再未谋面。
长征出发前,邓颖超告诉刘少奇,何宝珍因为营救廖承志等被捕的同志,暴露了行踪,被敌人抓住关在南京的老虎桥监狱。得知妻子被捕后,刘少奇茫然地走着,内心十分焦灼和痛苦。1934年的深秋,32岁的何宝珍和她的战友唱着共产党人的信念之歌,为着理想慷慨赴死,那一刻,中国共产党的军号同时吹响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战。尚不知妻子牺牲消息的刘少奇,作为红八军团的中央代表,踏上了更加悲壮,更加艰险的征程。
一路上,刘少奇冒着艰难险阻,率领红八军团不断前行,但也时刻想得到妻子何宝珍的消息。
长征进入宁远地区后,从老乡口中了解到何宝珍牺牲的消息后,刘少奇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为了中国革命成功,他克服心中巨大的悲痛,强忍着泪水,默默地工作。当他赶到道县县城,看到城墙上张贴的布告中,知道何宝珍真正牺牲的情况后,怀着愤怒和悲痛的心情,把布告撕得粉碎。刘少奇称赞何宝珍是“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
何宝珍出生在道县城(今濂溪街道寇公街)沈公祠旁一个贫民家庭。为了革命事业,何宝珍被迫中断了学业,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此时,她从衡阳写信回家,让父母把10亩田契退给蒋松甫家,再把两间破房卖掉,退清了蒋家历年支付的学费和一切费用共计60块光洋,彻底解除了与蒋松甫家的婚约。而此时何宝珍的父母已身无分文,只好借住在沈公祠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红八军团进入道县后,刘少奇请假两个小时,去看望岳父岳母,想了却一番心愿。来到沈公饲,老乡告诉他何宝珍父母因经受不住丧女之痛,过度悲伤,而悬梁自尽了。刘少奇得知后,心如刀绞,内心无法平静,心爱的妻子从容就义,岳父岳母随妻子而去,这成了无法了却的心愿。在湘江边,毛泽东安慰刘少奇说:“我丢掉了霞妹子,你丢掉了珍妹子……把眼泪擦干,挺起胸膛继续走下去。黑暗中我们要走出光明来,没有路我们要走出路来,失败中我们要走出胜利来。”
五、始终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
高山没有悬崖峭壁就不会巍峨,大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会辽阔,江河没有跌宕起伏就不会壮美,人生没有艰苦磨炼就不会灿烂。刘少奇在长征的艰苦环境中,并不是想到自己如何“灿烂”,而始终把关爱送给他人。长征进入湖南境内后,他主动把自己的黄马让给莫文骅;湘江战役中,为了战士们安全过江,他两天没吃饭;翻越老三界后,他自己用茶缸做饭;经过草地时,他时刻关心着红军女战士安危;他自己负责筹粮,却把粮食留给别人;特别是他舍生忘死,救助草地小战士。
在茫茫草地上,两个小战士抬着高团长,一个小战士已经饿昏在那里,牺牲了。另外一个小战士奄奄一息,大队人马已经走出很远。团长为了让这个小战士走出草地,跟他说,你到前面去给我弄点水来。小战士捧着碗就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高团长已经不在担架上了,他爬到一个水塘里面,自杀了。他为了让小战士走出草地,不再受到拖累,他自己爬到水塘里面自溺了。只留下一顶军帽、一个红五星,军帽在水面上漂着。
刘少奇到来后问小战士,小战士两眼无神地用手指了指,刘少奇顺他所指的方向一看,明白了,为了能让年轻战士走出草地,高团长自杀了。这时,小战士也爬不起来了,他已经饿昏了。刘少奇得知情况后把高团长的手枪、公文包等扛在身上,用尽了最大的力气,把小战士驮到后背上,拄个大拐棍,硬撑着站起来,踩着沼泽地,一脚深,一脚浅,吭哧吭哧往前走。
当年刘少奇就这样,扛着枪和公文包,背着一个奄奄一息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往前走。这种负重行走,在高原上是非常艰难的。刘少奇那时已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却像普通人一样,自己克服困难去做,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和优良品质,这就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可贵精神所在。
参考资料:“刘少奇:红军工人师的缔造者”《世纪风采》张治宇、《湘潮(上半月)》2011年4期颜梅生、“刘少奇在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期间的贡献”《文史天地》张中俞、《亲历长征》黄宏、《中国文明网》《闽西红色故事100篇》“长征中的刘少奇”《湘潮》霞飞、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延安党建》“舍生忘死,这是长征精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汝城清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