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回忆脑海中某件事情的细节会导致对这件事其他相关细节的遗忘。
在心理学中,提取部分记忆材料会导致与之相关的未被提取的其他记忆材料的回忆成绩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提取诱发遗忘。
提取诱发遗忘是发生在个体内的记忆现象,而当几个人一起回忆共同发生的事件时,说者讲述一件事某些细节,也会导致听者对这件事情其他相关但是未被提及细节的遗忘。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即说者进行的提取练习也会导致听者随后对某个线索相联系但未被练习过的信息的遗忘。
二、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产生机制的探索
研究者认为,抑制与干扰对于提取诱发遗忘的贡献随着测试形式的不同而变化。
抑制在所有的测试形式中均会或多或少地抑制Rp−项目的提取,而干扰在没有提供项目特定线索的测试形式中,如在自由回忆中,才会发挥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基础,Abel和Bäuml对于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索。
结果发现:抑制和干扰也在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中发挥作用,但是在作用效果上略有差异,抑制发挥的作用较小,干扰发挥的作用较大。
Abel和Bäuml以类别名称作为测试线索时,说者和听者的最终回忆成绩没有差异。改变测试形式,以项目首字母为测试线索时,说者和听者的回忆成绩仍没有差异。
这可以说明,在项目首字母为提取线索时,排除了干扰的影响,说者与听者仍然出现相同程度的遗忘,这个结果表明抑制在说者和听者的记忆过程中同步发挥作用。
当再次改变测验形式,以是/否再认测试作为最终测试形式时,发现只有说者产生提取诱发遗忘,听者的遗忘程度仅为说者的一半。
应用置信等级,采用ROC分析,结果发现说者和听者均出现提取诱发遗忘现象,此时说者的遗忘程度显著大于听者。
是/否再认测试方式可以排除抑制发挥的影响,说者与听者的遗忘程度可以反应出干扰。
最终结果表明,抑制在说者的提取诱发遗忘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而干扰在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Abel和Bäuml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产生机制的探索存在一定的不足,是否能够通过改变测试方式排除对干扰对记忆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目前来看,双因素理论仍然是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主流理论,是否有必要对两个因素的发挥作用的程度进行比较以及如何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比较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三、性别助长效应
社会助长效应
性别助长效应的研究源于社会助长效应。社会助长效应又称社会促进效应,指的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作业水平提升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最早进行实验发现,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自行车运动员的成绩显著高于平时没有人在场的练习成绩。
但后续研究发现,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也存在抑制作用。因此,社会助长被Monfardini等人重新定义为,由于其他人的存在而导致的绩效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另外,研究者们发现无论他人存在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无论他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无论他人是合作者还是旁观者,以及无论他人是评价性的还是中立的。
对个体的行为影响是稳定存在的。也就是说,仅“他人在场”的因素,就会导致个体活动水平的改变。
在社会助长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兴趣主要集中在对他人是否在场、任务难度、是否评价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开展,研究者把兴趣投向“他人”的特征变量,如:性别,外表吸引力等。
性别助长效应就是把“他人”的性别变量引入到社会助长的研究当中而发现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助长效应。
性别助长效应
在进行日常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异性在场会使得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最终影响最后的行为结果。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两句俗语贴切地描述了异性之间会相互吸引,共同参与活动能够提高活动绩效的现象。
另外,有调查显示,80%青年初期的学生表示相对于与同性一起学习,和异性学习更能提高愉悦感。
另外,调查显示,女性宇航员加入航天团队后,男性宇航员在太空中不适的反应相对减少。
由于异性观众或协作者在场导致个体的活动绩效提升的现象,称之为性别助长。性别助长效应不是普遍发生的,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金盛华教授认为,性别助长效应只发生在性意识成熟的个体中,而对于性意识未成熟的儿童,则不会存在性别助长效应。
但是,异性的在场或加入并不能总是提高活动效率,甚至会出现与性别助长完全相反的效应。
有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女生在进行仰卧起坐运动时,异性在场会明显地降低运动成绩。这种由于异性在场而导致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称为性别抑制效应。
四、总讨论
研究基于关系动机理论,考察社会互动小组内性别因素对小组成员记忆产生的影响。
1性别组合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以类别‐样例词为材料,采用经典的提取练习范式,探究不同性别组合条件下,社会互动小组听者的记忆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同性组还是异性组,均会出现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
当听者为男生时,无论说者的性别男女,听者均不出现该现象;而当听者为女生时,无论说者性别男女,听者均出现该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男性听者出现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前提在于小组成员是熟悉的同伴。
关系动机是指独特的、强有力的,能够与同一群体的亲密成员分享记忆、判断、知识、情感和感受,以形成群体之间共享的现实知识的动机。
以往研究也证明,来自同一群体以及亲密程度更深的社会互动小组中,听者会产生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而外群体或者亲密程度低的小组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Barber和Mather认为,听者会根据性别来划分说者是否与自己是同一个群体,从而影响听者的记忆表现。
具体表现:
说者与听者为同性别时,听者知觉说者为“内群体成员”,出现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当说者与听者为异性时,听者知觉说者为“外群体成员”,因此不会出现该现象。
无论是同性组还是异性组,均出现了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此结果不同于前人研究结果,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首先可能是因为被试均来自于同一所大学,属于同一社会群体,因此听者将说者知觉为“内群体”成员,从而进行“内隐地”共同提取,因此出现该现象。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被试均为大学生群体,思想较为开放,不会将异性视为“外群体”成员。因此无论是同性组还是异性组,均出现了该现象。
另外,研究同时考察了具体的不同性别组合中,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无论说者性别男女,女性听者均出现此现象,男生听者均没有出现。
张环等人基于关系动机理论的视角,考察了同性别组合中听者的记忆表现。
该研究发现,男性同性组合中的听者没有出现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女生同性组合中的听者则出现该现象。
该研究者认为女性更容易将同性看做“内群体”成员,且更能够认真听取其他成员的发言和表达的观点,形成共享现实的关系动机,从而能够与说者进行“内隐地”共同提取。
因此产生遗忘现象。
但是,男性则容易忽视对方的观点、坚持独立的思考,因此不容易与他人产生共享现实的关系动机,因此不产生该现象。
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考察同性社会互动记忆小组听者的记忆表现,同时也考察了异性组合中听者的记忆特点。
结果显示,在异性组合中出现了相同的结果:异性组合条件中,女性听者出现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男生则不出现该现象。
这个结果表明:女性听者不仅会将女性听者作为“内群体成员”,还会将男性说者作为“内群体成员”,产生与其共享现实的关系动机,进行“内隐地”共同提取,进而产生遗忘现象。
但是,男性听者无论是在男性说者面前还是女性说者面前,均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会产生强烈的关系动机,从而不能进行“内隐地”提取,因此不能出现该现象。
这一实验结果同样支持了性别的社会文化理论,明确了不同性别组合条件下听者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表现,丰富了关系动机理论影响社会互动小组记忆的研究。
2熟悉程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以往研究证明,在以自传体记忆为材料时,情侣组和陌生异性组合中的听者均会产生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
但是,研究发现相对于亲密关系度高的同伴小组,亲密度较低的教师组则没有发现该现象。
以往研究中,缺少对经典的类别‐样例词为材料时,亲密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影响的研究。
关系动机理论认为,人们能够产生与其具有亲密关系的成员共享知识与记忆的动机。因此,相对于陌生人,更为亲密的熟悉同伴会激发个体更大程度的关系动机。
研究通过探索陌生组和熟悉组中听者记忆的表现,进而探索熟悉程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陌生组,无论说者性别男女,女性听者均出现了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而男性则没有出现该现象。
而熟悉组中,无论说者性别男女,男性听者才会出现该现象。
因此,熟悉程度可以促进男性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研究说明该现象受到关系动机的影响。
基于关系动机视角,我们可以对实验结果作出以下解释:
男性只能与熟悉的人产生共享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动机,趋使其在提取练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认知,从而产生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
而女性本身具有与他人分享知识、接受他人观点的性别角色特点。
因此即使是在陌生人面前,也能够形成与他人交互观点、共享现实的关系动机,促使其在提取练习阶段与说者进行“内隐地”共同提取,进而形成该现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