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二: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师:人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的本质产生的生理基础和物质载体,可以说没有人的自然性就没有人的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一旦成为人之后,由一般动物那里带来的自然属性都打上了明显的社会烙印,即使看来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也已“社会化”了。而且这种“社会化”的趋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它甚至在逐渐地改变着人的生理机能和活动。 生甲:“吃”,动物吃的是天然食物,人吃的却是自己劳动的产物;动物吃东西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人除了这个最简单的生理需要外还有许多社会意义,人们用请客吃饭来联络感情,用改善伙食来表示愉快,用某种饮食来调节某方面的功能以便适应工作的需要,用筷子刀叉品尝色美味香的熟肉同用手指甲、牙齿去啃血淋淋的生肉或腐肉这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生乙:“睡”,人的睡眠是为了劳动、工作、学习,也是在劳动、工作、学习之后才睡眠;由于劳动、工作、学习的需要人们可以缩短、延长睡眠的时间,还可以对睡眠作不同的安排,上夜班的白天睡、习惯于午睡的取消午睡等。
生丙:“生育”动物有繁衍的本能,人繁衍后代要通过婚姻等社会形式,人的结合则体现着一定的感情,志趣的相投,还要响应我国“计划生育”的国法。
生丁:冷水浴、温水浴、蒸气浴,桑拿,不同于动物在泥塘中翻滚。
师:总之,在人身上种种自然属性已经不是纯粹自然而然的了,已经是带上社会性的自然性了。所以,我们怎样看待“人”?一要全面看,既要看到人具有自然性,也要看到人具有社会性,都是客观存在,否定哪一方面都不对;二要抓准特点,社会性是主要的、根本的,社会性是人的特点,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处。
师:上面我们讲了人的两种基本属性,指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那么人的本质会不会有别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先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材料:
(多媒体显示)
材料1 战国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思想家荀况,针对孟轲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他说人的本性是恶,而不是善。那么为什么还存在人的善性呢?荀况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意思是说,人的先天本性是恶,而不是善,善是后天经过长期的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