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需求
总需求(AD)是指:经济中的所有实体(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总产出数量。
总需求量和社会整体物价水平之间呈现反向相关的关系,即社会整体物价水平越高,总需求量越小;物价水平越低,总需求量越大。
1.总需求的构成
由四个部分组成: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1),政府需求(C),以及净出口(X)。
(1)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人,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收入变动的长期趋势、居民财富、总体价格水平。
(2)投资需求。投资支出包括对建筑物和设备的私人购买以及库存的增加。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产出水平、资本成本(取决于税收政策、利率和其他金融条件),以及对将来的预期。
(3)政府开支。政府开支包括对公务人员、法官、公立学校教师工资的支付等。与私人消费和投资不同,总需求的这一部分直接由政府的支出政策决定。
(4)净出口。净出口取决于国内和国外的收入水平、相对价格和汇率。
2.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
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政府控制的主要政策变量,另一类是外生变量。
(1)政策变量
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利率降低并改变贷款条件,从而增加投资和耐用消费品消费数量。
财政政策: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开支增加,会直接增加支出总量;减税或增加转移支付会提高可支配收入数量,并导致消费量增加;税收刺激政策,例如投资税减免可以导致某个领域增加支出。
(2)外生变量
国外产出:国外产出的增长会导致净出口的增加。
资产价值:股票价格或住宅价格的上升增加家庭财富,从而增加消费数量;还会导致较低的资本成本,使企业投资增加。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为商业投资提供新的机会。
其他:政治事件、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冷战结束等,会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并影响、改变投资和对耐用消费品的开支规模。
(二)总供给
总供给(AS)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体内的企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社会的总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之间呈现正向相关的关系。
1.总供给的构成
(1)按照供给物形态,可分为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
(2)按照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3)按照来源,可分为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
2.总供给变动的决定因素
总供给基本取决于两组截然不同的因素:潜在产出和投入成本。
(1)潜在产出是总供给的基本决定因素。潜在产出是在劳动、资本和土地数量以及其他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经济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可持续产出。潜在产出的变动受投人品增长和技术水平及效率变动的影响。
投入品:资本、劳动、土地的供给,投人品的增长会带来潜在产出和总供给的上升。
技术和效率:潜在产出受效率和企业使用的技术水平的影响。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提高潜在产出水平。
(2)生产成本变动对总供给的影响。
工资:较低的工资导致较低的生产成本(其他条件不变时)。特定的潜在产出的较低成本,意味着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供给的数量都会增加。
进口品价格:国外价格的降低或汇率的下降会引起进口品价格的下降,这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和总供给的增加。
其他投入品成本:较低的石油价格或较少的环境负担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总供给。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总水平
1.总供求的均衡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指的是:需求方和供给方都不再愿意改变它们的购买量、销售量,这时也不存在价格变动的压力。总供求的均衡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国民产出和价格水平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上达成平衡: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需求方所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供给方所愿意出售的数量。在均衡点的上方,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价格面对向下的压力;在均衡点的下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面对向上的压力。
2.实际均衡产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潜在产出)
在经济运行于长期趋势线下方时,总需求(AD)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与总供给(AS)形成低水平均衡,决定了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产出。
在经济运行于长期趋势线上方时,总需求(AD)高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与总供给(AS)形成高水平均衡,决定了高于潜在产出水平的产出。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使实际均衡产出趋近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潜在产出水平。
编辑推荐:
2013年咨询工程师VIP套餐抢先报名,不过免费重学
2013年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前网上辅导招生简章
报名2013年注册咨询工程师辅导 赠送2012年版课程
环球网校2012咨询工程师(投资)考前辅导通过率91.35%
咨询工程师(投资)学员交流及老师答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