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基本原理》基本习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基本习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基本习题专题一 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专题一 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

C、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 )。

A、创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B、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C、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D、创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是( )。

A、革命性B、科学性C、阶级性D、实践性

5.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

A、逻辑学B、自然哲学C、历史哲学D、辩证法

6.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

A、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统一B、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C、具体和抽象的统一D、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7.19世纪30-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8.从( )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A、研究对象B、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C、阶级属性D、主要内容

二、辨析题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3、既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因此,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三、简答题

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2、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和阶级基础。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5、如何认识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本质特征。

四、论述题

1、试论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自觉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2、请论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专题二 物质观习题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和客观精神创造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二、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很慢的乌龟。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指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相对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进步性。

三、简答题

1.简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简述相对静止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4.简述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四、论述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专题三 实践观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主体是( )

A .绝对精神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D .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 )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实践的中介是( )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

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二、辨析题

1.“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2.“实践是人们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5.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价值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2.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的性质、形式。

4.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2.马克思是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的?

专题四 意识观习题

一、选择题

1.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3.从起源说,意识是( )

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对物质的反映

4.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二、辨析题

1.意识是人类自身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4.错误的思想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简答题

1. 简述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2.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3.简述意识的本质。

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的意识?

2.试论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专题五 唯物辩证法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

2.《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7.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9.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 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二、辨析题

1.真象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3.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4.和谐就是不存在矛盾。

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可以分离的。

7.事物质变后就不再发生量变了。

8.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4.简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5.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简要回答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7.简述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8.简要回答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9.简要回答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0.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说明应怎样科学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2.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3.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专题六 认识论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

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

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D.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

二、辨析题

1.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2.感性认识就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就是间接经验。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有用即真理。

5.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三、简答题

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简述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4.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四、论述题

1.运用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实际说明为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专题七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方式是( )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

3.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精神现象的总称B.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C.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称 D.社会心理的总和

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政党B.国家政权 C.法律D.哲学

5.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 )

A.自然界 B.生产关系 C.人口 D.物质生产实践

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7.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的是 (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D.哲学

8.主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 )

A.地理环境决定的 B.人口状况决定的

C.“天数”决定的 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9.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 )

A.物质关系 B.思想关系 C.阶级关系 D.政治关系

10.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的意思是( )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 B.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

C.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二、辨析题

1.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搞上去了。

2.“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4..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5.“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6.“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7.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活动组成的,所以,人类历史主观随意的。

8.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9.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

10.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2.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阐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5.阐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简述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四、论述题

1.依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意义,兼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现实意义。

3.论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4.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及其及意义。

专题八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习题

一、选择题

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A.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2.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

A、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

B、有越来越尖锐的发展态势

C、时而存在,时而消失;时而缓和,时而激化

D、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之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5.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

A. 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6.阶级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和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是( )。

A、阶级斗争B、国家的存在

C、三大差别引起的三种对立D、私有制的存在

7.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突出地表现在( )的历史过程中。

A、人的全面发展B、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C、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变革

8. 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妄图瓜分中国、灭亡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他们的这一图谋,其根本原因是( )

A.中西文化存在臣大差异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二、辨析题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改革是一场改变社会性质的革命。

5.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7.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

8.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 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

4.简述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简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试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九 群众路线与群众史观习题

一、选择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以下哪种说法不符合这种观点(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C、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D、重视历史必然性的历史决定论

3、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不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B、历史活动是历史人物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4、人民群众是( )。

A、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从量上说指所有社会成员

C、只有在历史人物的领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D、没有推动历史的发展

5、杰出人物是( )。

A、重要历史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指挥者

B、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C、历史上重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

D、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作用和显著贡献的人物

二、辨析题

1、“只有批判和批判者创造了历史。”

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历史人物。

5、历史人物的作用不受到阶级的制约。

三、简答题

1、产生英雄史观的根源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如何理解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简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并指出它的理论根据。

四、论述题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阐发论述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原因和意义。

上一篇: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 十九大关键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