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心-社会关系(考研版)

社心-社会关系(考研版)

社心-社会关系(考研版)1.人际吸引的规则①自我暴露(自我表露/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1.人际吸引的规则

①自我暴露(自我表露/自我展露)

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

②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会因此更加牢固。

③纯粹接触效应

是指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一个人仅仅经常在我们面前出现,便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

④犯错误效应

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更进一层。但是有个前提,你得先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偶尔犯点错误会被认为具有吸引力,而原本就才能平庸的人犯同样的错误,还是会被认为缺乏吸引力。

2.社会渗透理论

用来说明自我表露对关系发展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亲密关系的形成是渗透一个人的表面,对此人的内在自我逐渐加深了解的过程。

根据《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4版(2018),奥尔特曼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

3.霍尔-人际距离

①亲密距离

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交往的距离,约为 18英寸(0.15-0.45米);

②个人距离

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一般为 18 英寸~4 英尺(0.45-1.22米);

③社会距离

一般认识者之间交往的距离,约为 4 英尺~12 英尺(1.22-3.65米)。人们多数的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之内。

④公共距离

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交往的距离,一般为 12 英尺~25 英尺(3.65-7.62米)。

4.人际吸引的原则-得失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第4版(2008),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又称得失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我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阿伦森等人的研究发现被幽默地称作“对婚姻不忠的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

5.社会两难情境(社会困境)

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一种情境。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选择都倾向于对自己有利,而个人的选择累积起来的后果最终会对群体成员(包括选择者本人)不利时,就出现了社会两难情境。

具体而言,社会两难情境具有如下属性:

①无论群体中其他个体是合作还是背叛选择,个体做出背叛选择所得到的收益要高于其做出合作选择时所得到的收益;

②行为选择的结果依赖他人做出的选择;

③与合作选择相比,背叛选择总是对他人有害;

④所有人合作的结果要比所有人背叛的结果更好(Dawes,1980;Messick&Brewer,1983)。

在社会两难情境中,个体选择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看,包括本人在内的群体成员的利益最终会被损害。

“搭便车效应”

是在团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投机行为,基本含义是在一个共同利益团体中,其成员不付出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由于团体中的利益共享,某些成员即使不付出也能获得收益,于是产生了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

假设你与一群朋友在餐馆吃饭,大家约定平摊付账。你会点什么菜呢?是选择便宜的菜降低大家的花销,还是点那些很责的酒菜,希望大家来分担你的开销呢?如果你足够奢侈,就会点很昂贵的饭菜(反正是大家共同分担,不用太担心钱的问题)。可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大家最终会负担一大笔餐费。

在这个范例中,个体可以把自己的花销摊给每个成员而自己大饱口福,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效应”。个体采取搭便车行为,会最终损害群体的利益,使得群体其他成员付出代价。

上一篇: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社会是奴隶社会,第二个是?
下一篇: 满洲女真部落的奴隶制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形成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