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7日
无锡学习平台
芦花鞋(芦花鞋课文)
江苏无锡的太湖边,最不缺的就是那一丛丛芦苇。盛春时节,走进无锡新安大溪港湿地公园,放眼望去,是一望无边的芦苇“海洋”。芦苇青青,思绪悠悠,蓦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百姓把芦苇对生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乡村,芦苇从刚长出的芦笋,到芦茎、芦叶、芦花,都会被百姓用来充饥、御寒、治病和换钱。芦苇可以用来保土固堤、造纸,可以编织席、箕、帘,可以用来铺炕、盖房、搭棚子。端午节百姓摘芦叶裹粽子,糯而清香;用芦叶做成芦笛自吹自乐;芦穗编扫帚可以扫尘;芦花絮不但可做枕头的填充料,还可以编芦花鞋,拿到集市上换些钱贴补家用。
20世纪50年代初,芦花鞋能卖到两三角钱一双。父母为了生计,热天编草鞋卖,冷天编芦花鞋卖,吃饱穿暖的简单生活就像芦苇一样坚韧。
少年时,我就跟着父母学编芦花鞋。编鞋是把一个木架固定在长凳的一头,我面对木架坐在长凳中间。木架横柱上装有4对用铁钉或竹钉做成的铆脚,用来夹住穿编鞋用的经纬绳,然后把4股经绳引出打个活扣,再用一根铅笔粗的草绳一头扣牢在活扣上,另一头往腰里一拴,腰板一挺,向后微仰,活扣前端4根经绳立马绷紧成倒三角形。这样,我就可以一边在稻草内混进芦花絮搓捻成草芯,一边双手一上一下把它嵌进三角形的经绳内,慢慢有序地编出前大后小的鞋坯。在鞋坯四周拉出好多细股经纬绳,我再添稻草、芦花,并不断用小木槌敲打,最后定口,鞋帮就慢慢做好了。
半天下来,我的手腕酸了,手指头毛糙了。当一双鞋面毛茸茸、美观的芦花鞋呈现在眼前时,我就可以到父母那里交“差”了,心想今后可抽空帮父母分担些事情做,那也是件开心之事。
我小时候常听父母说,太湖网船上的青年男女在冬季结婚时,就是在芦花鞋面上锈上一块红布头,双双穿上,拜天地,喜洋洋,从此同舟谋幸福。
我的老伯公跟我说,20世纪40年代初,太湖边成立了一支抗日太湖游击队。最困难时,队员们啃芦根,采野菱,捞水草,抓鱼虾,摸螺蛳、蟛蜞,喝太湖水。但立冬一过,寒气逼人,队员们衣服单薄,脚上布鞋不保暖。大家想办法把芦叶、芦絮绑缠在脚上,仍冻得难熬。这时,地下交通员范济春发动村上百姓筹集到三十多双深筒芦花鞋,鞋底加垫了厚厚一层芦花。“双双芦鞋送亲人,消灭鬼子打胜仗,脚穿芦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此佳话现已载入地方志,世代流传。
读书时,每当冬天上夜自修课,家住太湖边的十几位住校生,都会不约而同地穿上芦花鞋,笑眯眯走进教室,脚暖暖的。有些同学冻得双脚在课桌下跺了又跺,常常用羡慕的眼光瞄向我们脚上的芦花鞋……2013年10月1日,母校100周年校庆时,老同学聚在一起,还兴致勃勃地讲起芦花鞋的温暖故事。
一片片满是生机的芦苇,百姓把它变成了财富,不忘芦花鞋醉心的温情。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新安街道新安花苑第三社区居民)
责任编辑:陈枫明杨英董鑫王焕
总平台审核编辑:崔莹
转发:孙燕
审核:郝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