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6日写下的一首诗。当时,红军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结束,胜利在望。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主席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豪壮的诗篇。全诗生动、形象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中国红军战士不怕艰苦、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老山界课文原文)
全诗气势磅礴,斗志高昂,笔力深厚。诗风雄浑,节奏强烈,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面对穷凶极恶的,欲置我军于死地的敌人,不提一字,视之若无──这种俯视山川的夺人之势,非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要想让小学生深入感受到红军精神,体会毛主席的博大胸怀,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革命故事。毛主席在诗中提到的地名代表了在长征途中经过的千山万水。而且这些地名都包含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战役。
老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战役故事,才能理解全诗内容,才能明白红军精神的真正含义。
“五岭逶迤腾细浪”中五岭是指绵延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交界处的五座大山,很多地方是山高林密,悬崖峭壁,敌人据险布防,修筑碉堡。可以说红军迈出的每一步都要流血牺牲。
五岭山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这里山势陡峭,群峰林立,人烟稀少,它也被称为老山界。山高1860米。红军长征经过此山,凭着本能向他们陌生的五岭前进.他们手上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地图.,克服重重困难,在五岭山里左冲右突,迂回转战两个月。终于在1934年12月4日越过老山界,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山。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是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山岭。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和云南东边高原北部。是贵州最高峰,高达2900米,长达250千米。林深草密,瘴气多发,气候恶劣。
得知红军经过此地,蒋介石嫡系将领顾祝同统一指挥前来围攻。为避开强敌,任弼时、贺龙率部进入乌蒙山区。在这里与敌人周旋自如,让敌人产生错觉,认为红军意图是从盐津北渡金沙江,急忙赶往沿江拦阻。发现不对,又回头,国民党军疲惫不堪,总追不上红军。贺龙带领红军又采取疑兵战术,布置草人于阵地前,并在树丛中插红旗,让敌人认为红军主力还在原地。红军果断从敌方两纵队之间穿插出去,从敌人外侧绕道前进。红军突围两天后,敌人才知道中了空城计。
经过乌蒙山中一个月的“转圈”,红二、六军团又以隐蔽奔袭的方式在敌人夹缝中跳出包围圈。这一战,被周恩来称为“神来之笔”。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四川、云南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到达金沙江南之前,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红军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金沙江皎平渡口的任务。他们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晚来到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没有在意。红军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军大部队都赶到渡口,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贵州山中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的注意力。
后来9军团红军在5月9日也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是四川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四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又急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又命令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将红军围困在大渡河以南地区。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筑堡防守。
当晚,派一个营的红军到渡口下游假装进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再由4名当地船工摆渡。7点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这场激战,红军牺牲了许多战士。但是最后,红军大部队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取得了胜利。
“更喜岷山千里雪”1935年6月,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北进,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岷山。这座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山很高很陡,鸟儿都飞不过去。雪山之高,连国民党的飞机也飞不上去。在夹金山顶上的红军战士就曾看到飞机在自己的脚下盘旋。
山上除了寒冷还缺氧,翻越大雪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冬衣,最好还要有御寒的烧酒。可惜这两样红军都缺。山下人烟稀少,根本无法找到两万人所用的棉衣,烧酒也很少。
当时部队的战士们衣衫褴褛,没有经历过严寒刺骨的气候。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不少红军在途中一坐下就成了冰人,永远留在了雪山。战士们嚼着辣椒,在无比强大的精神感召下翻越了雪山,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