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

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

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共产主义是规律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在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接力奋斗中创造未来。社会规律本身就包含人的活动规律,是在主体的创造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图集

4 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例如前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巍然屹立,给向往社会主义的世界人民以巨大鼓舞和更强信心。同时,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加上社会主义建设自身的失误和出现的错误,也一度给社会主义的声誉带来很大伤害,对许多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造成很大冲击。美国的福山曾把冷战结束、苏东剧变看成是“历史的终结”,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若依此论,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没有立足之地。这就要求我们有效应对否定社会主义历史的思潮,科学总结十月革命一百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新局面,把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实践的历史的基础上。

开拓探索、展现优势,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场具有空前广度和深度的社会新实践,必然带有摸索试验、披荆斩棘的性质。由于多种原因,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薄弱的俄国建立,而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成熟的西欧北美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意味着倍加艰难、倍加复杂、倍加曲折。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家主导科技发展成效显著,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对经济规律认识不够,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付出了沉重历史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我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尽管探索历程艰辛坎坷,遭到严重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积极成果极其宝贵,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对于百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要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不畏浮云遮望眼”,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偏离航道、必定翻船,社会主义规律是铁的定律。苏东剧变过去20多年了,痛定思痛,对这一巨大历史事变的回顾反思一直在继续。苏联解体是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政治原因与经济原因、党内原因与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与群众原因长期演化、逐步发酵、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原因、反思教训,根本的是要搞清楚苏联解体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失败,还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失败。答案不言自明。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调整改革中,受西方经济学说、政治思想左右,偏离了正确方向,起到了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销蚀作用。苏联共产党在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放弃阵地、丧失原则,听任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一些最高领导人本身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否定者,造成了严重思想混乱。苏联党的干部在等级制、特权制等既得利益面前,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逐渐脱离群众、日益失去人心,抛弃了社会主义理念,败坏了社会主义形象。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规律不可违背,否则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被人民舍弃,被社会主义“除名”。

改革创新、增强定力,社会主义前途在实践之中。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新的伟大实践。不论怎么全面深化改革、怎么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社会主义500年的理想与奋斗在延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发展,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火炬在燃烧。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共产主义的信仰巩固,还要依赖于21世纪以至以后一个更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人类历史实践,中国责任重大,中国共产党使命神圣。

5 信仰问题本质上是历史观问题。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根据思想理论动态,在这里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用历史的社会的实践的观点看待人的本性,作出共产主义的人性证明。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科学、道德、宗教三大问题,总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关于人是什么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可能的。中国古代就有人性善说、人性恶说、人性善恶混合说、人性无善无恶说等不同见解。改革开放之初曾就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展开过一场热议。在人性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上,有的认为共产主义很美好,但人性不能与之相匹配,因此共产主义只能是乌托邦。

我们承认,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的存在,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生物属性。同时要看到,人在几十万年间脱离动物界成其为人、形成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中,是一个人性逐步主导动物性,理性逐步渗透于感性,人的独有品质逐步强化提升的过程。人不仅是制造工具的、劳动的、实践的活动主体,人还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意志、有美感,追求真善美的活动主体。这就使得人类与生物界、动物界有了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作为人的最高社会理想而提出、憧憬并为之献身,本身就表明共产主义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我们承认,人性中也有自私、贪婪、虚假、邪恶、凶残的因素,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就是经典注脚,“这个世界会好吗”隐含着对人性的怀疑态度。同时要看到,从古至今,高尚、纯洁、善良、美好的人性一直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都是人的美德形象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却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成为共产主义精神的践行者。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系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工人阶级的“圣经”,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90多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英勇牺牲、无私奉献,托起民族的脊梁,张扬着鲜活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承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发展水平,去谈论抽象的不变的人性。市场机制有一个理性人假定,交易者利益是前提和动力。同时要看到,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人的本性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但人又在变革社会、建设新社会的过程中改变着更新着人的本性,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的生长过程。人的本性不仅是社会塑造的产物,而且是人的自我塑造的产物。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中,在崇高与卑下、忠诚与背叛、自律与放纵的冲突中,人可以自觉选择向上向好向善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准则,不变其志、不改其节、不悔其道。

其二,用多样性与统一性相一致的观点看待中国道路,作出共产主义的历史证明。

冷战结束,开始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向;中国崛起,打破了西方模式的一统天下。当今世界的大格局,对于人类历史及未来,具有哪些启示?西方道路不再被认为是世界各国的通用模板,中国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有的据此认为,“断言世界上某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万流归宗的最终目标,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史观,这种历史观跟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宣称,没有最终目标,免谈人类理想,只有“怎么都行”、离散无序的多元模式。这就涉及到怎样看待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可以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后发现代化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变的示范意义考察,但更要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中来考察,从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前途命运的独特意义考察。中国道路之所以称其为中国道路,并不仅仅是经济科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发展的道路,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体系的竞争与较量格局中,中国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阐述了生产方式的演进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长兴起。当今世界资强社弱,对增强社会主义自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解读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最重要的是明确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方向意义,增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信念。同时也要全面深刻认识当代历史的新变化新问题,把道路自信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自觉运用和主动实践,具有民族性,同时又不限于本土化。因为中国特色与历史规律相连接,合乎规律的社会发展是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我们说我国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正是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普遍性的坚定自信。

当代世界表现出多样模式、多条道路、多种制度并存共进的格局。看待历史趋势、世界大势,关键是要从多样性中发现统一性,从阶段性中建立恒常性,从特殊性中揭示普遍性。无论世界发展如何纷繁迷离,但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形态“两个决不会”始终保持着透彻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防止一些片面狭隘的认识,有的把历史看作是一种宿命的过程,忽略主体的能动作用;有的把意志或权力当作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有的把表面的、眼前的现象视为永恒的世界,放弃对人类未来的理想追求。因此,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

6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坚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这个最高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阐明了党的中心任务、各项事业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关联,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行为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契合。

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的演进中逐步实现。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重整行装,在压力中开拓道路,在迷茫中照亮希望。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是走向理想目标的切实步骤和扎实行动。无论还需要经历多少个世纪,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是在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我们不可能精确预言共产主义何时实现,但这一目标就内在于过程之中,目标是过程的结果。在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中,要经过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更替。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在不同的国度也要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征,是量变质变、渐进突变的逐步上升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实践。没有最高理想的领航,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会失去方向、改变性质。

共产主义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孕育生长。理想社会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但又是从现实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具有现实根据和现实可能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信仰,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大趋势中洞察未来,从私有制的形成和消灭条件中预见变革,从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增强信心。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将来进行时;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则是现在进行时。蕴含着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因素,活生生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成员之中。理想在人间,理想在眼前。社会主义建设越是发展完善成熟,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石就越是牢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当代实践。理想引领现实,现实也在塑造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描绘出遥远未来的详尽蓝图。因为人类实践是展开的、创新的、无止境的,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关于未来世界的图景也是与时俱进的。当今世界,劳动方式、发展方式、交往方式、信息方式,包括财富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空前变化和深刻变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知,也基于对世界大局的总体领悟。

共产主义是规律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在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接力奋斗中创造未来。社会规律本身就包含人的活动规律,是在主体的创造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不是一个自然的、宿命的过程。规律性依赖主体性,主体性证实规律性。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社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与人民创造历史活动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1871年的巴黎公社,工人们用他们的热情和热血献身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数先驱和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践行者。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不懈奋斗精神的激励,是百年中国历史的魂魄。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更加需要8700多万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站在新的历史进军第一线,更好发挥先锋队作用。先锋是人民的杰出代表和前驱楷模,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转折关头,先锋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先锋精神表现为使命担当、为民造福、牺牲奉献、开拓创新,是实现最高理想的精神力量。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必须要有一代代走在群众前列的时代先锋,要有为实现最高理想奋斗终身的先锋精神。 (作者: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 在四个意识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范文
下一篇: 2021年监理投资:按造价形成划分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