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 Arabic 1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悠闲生活,使人进入了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繁木林荫下凉风吹襟的惬意,描绘了小康和谐的农家乐趣。《归园田居》组诗中也再次描述了理想田园社会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田园社会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不仅描述了田园生活,并身体力行倡导人人都来参加生产劳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以此来歌颂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样在《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再次揭示陶渊明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上都是在咏歌描绘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悦心情。世外桃源陶渊明辞官归隐故里之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迫使其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桃花源诗并记》也正是以文学形式表达其理想,展示其乌托邦社会模式的。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里进一步描绘了与田园生活休戚相关的另一个社会图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压迫,没有官场的丑恶,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那么的和谐统一;人人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综上,这里设想出了一个“尚贤尊圣”、“和谐田园”、“世外桃源”等的完美“自然”社会理想及乌托邦模式。表现了陶渊明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和向往。也反映陶渊明希望人们用共同劳动和平共处来创造和谐安宁、幸福美好生活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二、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及形成(一)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关于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其构成:1.在社会经济方面,描绘了以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桃花源记》)人们有良田,种植桑树、养鱼植竹,按照四季轮换,种植五谷等作物。“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春收蚕丝,秋收粮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棉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古人的理想在这里都实现了。2.在社会政治方面,极力否定魏晋以来的君主制度,努力架构一个“无君”社会。在《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展示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揭示了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贤者”,以其自由自在的生活常态,否定君主制度的存在性。这里没有君主、国家和各级官吏机构的存在,排除了压榨和剥削。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根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即社会分层[1]。
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中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希望是一个“秋收靡王税”的没有剥削劳动所得完全归己所有的社会。在他的理想王国中,没有严格意义的社会等级区分和阶级、阶层分化对立,没有体现社会的不平等。3.在家庭社会关系方面,“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桃花源诗并记》)这里,人们以家为单位,相互勉励,努力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所居休息。自然和谐,和平安静,安居乐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关系,在这个“自然”社会里,人们没有忧伤,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地位等级差别。这些在其作品中多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更多地表现了友情、亲情、人情,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田园居》节选)4.在生活习俗结构方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人们互相认识,如有来人,便一眼认出外来的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来了外人,便争相邀请去家里做客,以杀鸡斟酒招待,表露出“自然”社会中的人们热情与好客。“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虽说荒草掩路,但是阻隔的实际上是“自然”社会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而在“自然”社会中,“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与人之间经常往来,交情淳厚,老少和睦相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衣裳则是“自然”社会中人们穿的服装。礼法、服制犹保存着古风,显示“自然”社会中的民俗文化特质。(二)陶渊明社会理想模式形成陶渊明社会理想模式形成,除了受传统农业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族聚居观念的影响外,至少还有以下几个原因:1.陶渊明社会理想产生的现实依据社会学认为,社会变迁中的理想目标,是社会思想家或者个人在社会变动或者变革背景下,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或希望出现的社会变迁的方向和目标。那么按照这个认识,社会变迁,特别是社会环境,对思想家及其社会理想的产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正值晋宋易代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乱的时期之一。中原战乱后,北方士族纷纷南下。东晋王朝失陷了中原、偏安江左,腐朽的统治阶层不顾人民的死活,仍在进行着激烈的内部争权夺利,使人民长期处于动乱不安之中。
兵役、劳役、水灾、旱灾、赋税,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四处逃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上述情况十分相似[3]。社会变迁导致社会转型,新的社会统治模式的不确定性,往往使社会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希望出现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新思潮,而社会个体与此同时产生了社会批判思想——自己的社会理想模式。陶渊明处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社会转型之际,政治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小军阀为了争夺权力,互相攻杀,兵祸连年不绝。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政府现实产生了强烈不满,于是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地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那么,以反映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式的“自然”社会模式便应运而生。2.传统思想及同时代思想家的影响“桃花源”式的“自然”社会模式的设计,不仅有现实的生活基础而且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石。陶渊明自幼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另,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所描述的“恒产”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陶渊明也对其也进行了借鉴与吸收,这主要体现在其所描绘桃花源理想的生活场面中。由此可以看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设计与孔孟思想是有一定联系的。另外,《老子》第十八章提出的“小国寡民”的设想,为陶渊明桃花源理想社会模式的架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如“黄绮之商山”,“贤者避其世”也和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相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些在陶渊明桃花源理想社会中的社会生活描写,可以说是对《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继承与阐释。一定的思想源自于一定的时代。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产生于东晋南初那个特定的时代,当时魏晋玄学之风盛行。陶渊明受到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他生活及各个方面:崇尚自然并以自然为核心,追求人生的淳朴真诚、淡泊致远、幽美的田园生活。而崇尚自然,则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思想特征。关于此,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也着重谈了这点。同时代阮籍、嵇康、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陶渊明也对其吸收应用。总之,受传统及同时代思想的影响,并由于“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意识形态或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4],因而使得陶渊明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成为政治社会化中的一员。于是,陶渊明以自己已有的农民平均思想为内动力,借助于其所面对的黑暗现实生活的推动, 编织设计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式的“自然”社会模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