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家庭是研读和解析社会结构整合及发展变迁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探讨了家庭的起源、演变过程及未来家庭的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家庭现象、妇女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引。他们洞察时代形成的有关家庭的科学表述,至今仍引发我们不断思考:一是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认识家庭与妇女地位的变化,二是注重从家务劳动入手建构妇女劳动解放的实践路径,三是建设性别平等的新型家庭。
■石红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研读和解析社会结构整合及发展变迁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探讨了家庭的起源、演变过程及未来家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妇女地位的变迁过程,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途径,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家庭现象、妇女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引。
妇女受压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和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一书摘要》(1881-1882)的基础上,恩格斯于1884年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全书从自然选择和生产力发展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人类社会家庭的发展过程,并阐释了妇女在家庭演变过程中逐渐沦为被压迫对象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的婚姻形式是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专偶婚制的发展过程。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是群婚制的产物,其特征是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由母亲来确认,因而形成了以妇女为主导的母权制社会。在繁衍进程中,人类逐渐发现了近亲结婚的弊端,于是有了限制性交关系的婚姻禁例,促使最初的血缘家庭向普纳路亚家庭转变。婚姻禁例范围更广后,进一步推进普那路亚家庭向对偶制家庭发展。
当人类社会步入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生产工具不断革新,社会财富有了剩余。特别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驯养、放牧等活动使男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升,作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家庭中男性也占据了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男子产生了将财产继承给其子女的想法。然而,按照母权制社会的氏族继承制度,由于男子和其子女分属于两个氏族,男子的子女就无法继承他的遗产,因此,要改变氏族的继承制度,必须先废除母权制,建立父权制。财产继承制度的改革导致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可以说,私有财产的出现在由氏族继承向子女继承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对抗以及家庭与氏族的对立。在相互的抗衡中,最终以母权制的终结和父权制的建立为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家长制家庭是父权制确立后的第一种家庭形式,在这个家庭中,丈夫掌握着至高的权力。为了保证能够生出血缘确凿无疑的子女来继承父亲的财产,在家长制家庭基础之上产生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然而,这种一夫一妻制并不是针对男女双方,而是针对妇女的一夫一妻制,妇女彻底沦为丈夫淫欲的对象和生育的工具。同时,家庭成为基本的经济生产单位,妇女成为承担家庭劳动、保障家庭成员参加生产劳动的主体。可见,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妇女受压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妇女解放的条件及两性关系重建
随着私有制和父权制家庭产生,在家庭内部形成了最初的阶级压迫,即丈夫对妻子的统治。与此同时,家庭中关于恢复人口生产能力的洗衣做饭、照看孩子、清洁卫生等劳动丧失了公共性,变成了一种家庭内部的完全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丈夫的奴隶、家庭的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至资本主义社会,公领域和私领域正式划分,家务劳动的价值无法在社会上以工资形式得到承认,造成了更加隐蔽的性别剥削。因此,恩格斯提出,只有在全体妇女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妇女才能获得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家庭发展历程的研究,揭示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本质,即纯粹的金钱关系。因为资产阶级家庭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之上,将婚姻变成了类似商品的交易,用金钱来权衡婚姻的利弊。在批判资产阶级家庭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他们认为,当私有制被消灭后,婚姻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家庭的构想包含了两个环节,一是消灭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家庭,二是重新建立以性爱为基础的、性别平等的新家庭。
马恩家庭论述的重要启示
虽然家庭及其相关的妇女问题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要议题,但他们洞察时代形成的有关家庭的科学表述,引发我们不断思考。
一是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认识家庭与妇女地位的变化。马恩关于家庭的论述清晰地说明家庭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妇女受压迫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具体的历史条件,认识和分析家庭和妇女被压迫这个历史事实。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形式由血缘家庭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家庭结构经历了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型,正出现更多的类型,譬如个人家庭、单亲家庭等,家庭的血缘纽带正在解体,家庭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原来重要的经济功能,到现在更侧重强调情感功能,中国的家庭成员关系原来特别注重尊老孝先,而在当下却出现了“恩往下流”,我们越来越发现,父亲的角色、作用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在家庭中他可能不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教育中,他也不再具有原有的权威,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业的人士和机构正取代父亲的功能。女性从家庭的主要劳动者变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参与者,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但同时面临“第二轮班”、职业天花板和就业歧视,解放目标虽向好,但过程复杂且艰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家庭和妇女受压迫现象,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事物出现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机理,现实的状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是注重从家务劳动入手建构妇女劳动解放的实践路径。家务劳动由原来的公共性变为私领域的活动,进入现代社会其重要的表现是社会不能用工资的形式承认其价值,这是妇女地位在现实中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妇女走出了家庭、参与到经济生产中,但从事家务劳动的主体仍然是妇女,家务劳动仍然是限制妇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家务劳动入手构建妇女劳动解放的实践路径,是推动妇女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要引起重视,就是如何看待家务劳动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孩子并不仅仅是负担和累赘,恰恰相反,家庭生活会帮助人们排除孤独感、产生幸福感,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耗费家长的时间、金钱、精力,但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愉悦的气氛、未来的希望、前进的动力。我们要从家务劳动价值化的角度,从意识形态和观念及对自由劳动的理解来认识家务劳动,发掘其内在的本质和意义。
三是建设性别平等的新型家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婚姻应当由两个人互相爱慕产生,除此以外别无考虑,这才是合乎道德的婚姻。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及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因素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为此,他们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家庭,认为消灭资本主义家庭赖以存在的私有制基础,才能真正消灭性别的社会分工,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对于未来的家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中包括两层关系,一层是夫妻关系,另一层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应该是男女平等互相尊重,家庭内部男女平等是社会性别平等的基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应当是以性爱为基础的、性别平等的家庭。因此,作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以构建性别平等、相互爱慕的新型家庭为目标。
(作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注: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21BKS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