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冲突理论(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特纳、李普塞特、柯林

社会冲突理论(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特纳、李普塞特、柯林

社会冲突理论(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特纳、李普塞特、柯林ps:总结笔记来源于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和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部分,加光年本人整理总结而成。一、冲突理论的萌生1.马克思的冲突思想①人们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ps:总结笔记来源于刘少杰《国外社会理论》和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部分,加光年本人整理总结而成。

一、冲突理论的萌生1.马克思的冲突思想

①人们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中的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

②私有制后出现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了全部社会生活;

③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同一社会形态内的社会发展,都必须通过先进阶级对落后阶级的革命斗争;

④阶级斗争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但通过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是首要形式。

2.齐美尔的冲突思想

①他认为社会中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不仅起因于利益争夺,而且是人类先天的敌对本能的现实反映。

②参与冲突各方的内部紧密程度、情感状况以及是否将冲突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决定着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各方越是内部团结,越是情感投入多,越是将冲突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冲突就越是激烈;而冲突越是呈现出工具性,越是作为实现确切目标的手段,冲突就越是平缓。

③但社会冲突并非总是必然消极地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崩溃,它同时也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内在整合的过程。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的界限就越牢固,群体内部也越团结,既让群体的权威系统趋于集中和强化,又使群体越发容忍内部的不同意见与越轨行为。

④冲突还建立冲突各方的联系,并能够通过冲突催生的协议或规则增强社会整体的整合;而当冲突处于低烈度、高频度状态,它又能够通过冲突各方敌意的释放来增强社会整体的整合。

3.韦伯的冲突思想

①韦伯认为,当社会成员的权力、财富和声望高度相关,资源在社会等级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高,以权力、声望和财富为基础的社会等级间的社会流动率低时,社会冲突就有了发生的可能。

②韦伯认为,一个系统中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在更广阔的地缘政治体系即“世界体系”中的声望。

二、冲突理论的发展1.米尔斯的冲突思想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是最早批判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的学者,并由此引发社会冲突论的繁荣阶段。

①他批判了功能主义对整合与秩序的强调,而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社会冲突理论。

②米尔斯继承韦伯和马克思的学术传统,既同马克思一样关心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又采纳韦伯的经济、权力和声望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权力精英”理论。

③他指出, 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高层人士形成权力精英群体,他们同时拥有着财富、权力和声望,决定着美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与中下层民众的生活。但权力精英的决策维护的是自身的群体利益,普通公众却无法染指公共事务,而迷失于一个被权力精英所异化了的世界之中。

2.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科塞的冲突理论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基本前提而被称为功能冲突理论,它试图在功能主义理论的框架之内,通过过强调冲突的正功能来完善功能主义理论。

①科塞认为,社会各部门对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程度不同,它们的操作、运行方式和过程在社会系统运转时,就会相互失调而出现各种冲突状态,冲突是人们在地位、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和价值信仰上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对方的斗争。

②科塞指出,尽管社会冲突总是被认为具有分裂性、动荡性与破坏性,但它却也同时具有整合、稳定与平衡功能,它能够创造出新的组织、制度与价值,对社会系统具有“社会安全阀”的功效。

③科塞的冲突理论并不彻底,他虽然认为社会冲突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但仍然仅仅是促进社会整合与适应的过程,他所指的社会变迁也只是局部改良而非社会革命。

3.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①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形成自己的冲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既始终处于变迁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对立与冲突;

②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引发冲突、变迁甚至社会解体;

③社会成员、组织相互结合成社会并非源自彼此的共识与吸引,而是由于双方之间的统治与压抑:社会冲突就产生于这种统治与压抑的权威结构,它尽管可以被暂时地控制或疏导,但却与社会同在。

4.特纳的冲突思想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将达伦多夫与科塞两种相互区别的社会冲突理论综合为一个冲突的过程模型。

①这个过程模型一方面表明生成冲突的九个步骤:由相互依赖的单位组成的社会系统一一相互依赖的单位中的稀缺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一一没有获得适当份额资源的单位撤销合法性一一对变更资源分配系统的客观利益的内在认识一一被剥夺者的情感唤起一一挫折感的周期性和非组织性爆发一一在冲突中被剥夺者的情感卷入程度提高被剥夺者的冲突群体组织化努力一一在被剥夺者与特权者之间公开的、暴力程度不同的冲突:

②这一模型还指出,每一阶段的事件反馈回来影响前一变量的作用力, 使冲突的过程成为一个内在的循环。

5.李普塞特的冲突思想

美国社会学家李普塞特指出社会冲突理论与功能主义社会学的趋同之处:

①两者都假设社会制度总是力求保持平衡,都强调平衡的动态性并同样关注平衡的破坏与保持:

②都认为社会制度自身内含矛盾并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变迁才能解决内在矛盾:

③都关注社会结构中的等级与不平等:

④都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等等。

三、冲突理论的当代发展1.柯林斯的综合冲突论

柯林斯从微观分析入手,试图通过“互动仪式链”理论使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相结合,建构起一种既适合社会微观结构又适合社会宏观框架的综合性冲突理论。他指出,无论在小群体的微观层次上,还是在大型组织的宏观层次上,社会结构都是由孕育冲突的“互动仪式链”构成,这种互动仪式链通过个人之间的不断互动而不断发展出宏观的社会结构。

2.历史比较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

比较历史社会学以穆尔、佩奇、蒂利、斯科奇波尔、戈德斯通等学者的理论为代表,它起因于马克思与韦伯通过历史分析冲突的学术传统的当代进展,凭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获得关于产生社会冲突普遍条件的抽象与概括。比较历史社会学的理论视域专注于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着眼于普通民众与统治者产生冲突的条件以及国家及其统治力的瓦解过程。

3.新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

(1)阶级分析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以赖特的分析性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它强调应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核心而摒弃时过境迁的具体问题。继承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但解放的目标更倾向于减少不平等和剥削,而不是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阶级解放关注的应该是批判现存社会关系以弱化阶级不平等和剥削。

(2)世界体系分析

“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分析以沃勒斯坦的理论为代表。沃勒斯坦将世界体系划分为核心、边缘与半边缘三个部分:核心领域是军事强国,核心领域对其外部领域的殖民或剥削性贸易使外部领域会变为边缘,后者由不发达国家构成,而核心中的弱国与边缘中的强国则构成半边缘领域。世界体系的基本联系是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

4.性别不平等理论

①柯林斯的性别分层理论认为,当两性中的一方掌握强制手段或优势资源时,强者就会由此构建:“一个性别不平等体系以控制两性关系,弱者则会采取各种策略以进行对抗。而在人类历史上正是男性占领了优势而控制了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资源。

②布卢姆伯格的性别分层理论认为性别分层决定于不同性别对生产手段和剩余产品分配的控制程度,它是在经济权力的基础上扩展到政治与文化权力。而且性别不平等嵌入在不同层次的外部环境中一从家庭、 社区、阶级结构,直到国家与社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性别不平等状况相互影响。

③查菲茨的性别分层理论认为,个体的强制性行为与个体的自愿性行为这两种力量共同维持着性别不平等体系。强制性行为以社会的劳动分工为基础,它塑造了劳动分工层面的性别差异并将其转化为人际关系层面的权力差异。自愿性行为以社会文化中性别差异为基础,它维持了强制性行为导致的性别。而性别分层的变迁过程则包括无意识过程与有意识过程两个方面。

上一篇: 周恩来的合作社思想
下一篇: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报告-能起到的作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