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第一节 战争概述

第一节 战争概述

第一节 战争概述第一节 战争概述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战争比作人类自相残杀的怪物。这个怪物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人们在祈求和平的同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战争。战争是如何产生发展的?

第一节 战争概述

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战争比作人类自相残杀的怪物。这个怪物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人们在祈求和平的同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战争。战争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战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待战争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战争这个怪物?等等,都是人们要正确面对和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战争的内涵及特点

(一)战争的内涵

所谓战争,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目的,使用武装力量进行的大规模激烈交战的暴力冲突,是解决国家、政治集团、阶级、民族、宗教之间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准确掌握战争的这一定义,需要从多角度把握其所揭示的深刻内涵。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由一定时期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引起的,又总是为一定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战争因政治而发生,为政治而服务,并随政治的演变而演变,以政治目的为目的。战争的政治目的规定和体现战争的性质,制约战争的胜负。因而战争是带政治性质的行为,体现的是政治目的和政治意图。

经济利益是战争的基本动因。从私有财产到私有制,再到阶级,战争伴随这一过程产生发展,而私有财产、私有制和阶级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这就必然得出战争归根到底产生于一定经济条件的结论。经济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因,也是战争产生、发展、消亡的基本动因。综观人类社会几千年数万次大人小小的战争,尽管各次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不同,过程、结果各异,但归根结底,都源于参加战争的国家或政治集团的经济利益。

军队是进行战争的组织形式。军队也称武装力量,是完整意义上的战争必备的构成要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军队用于解决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进行大规模激烈交战的暴力冲突。

战争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解决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方法、手段有很多种,战争手段是其中最为极端的一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时时存在,但人们并不时时都进行战争,只有当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到极端尖锐的程度,才采取战争这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人类社会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战争。按社会形态分,有奴隶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等;按战争性质分,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按使用的兵器分,有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按战争规模分,有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按时间顺序分,有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战争。

(二)战争的特点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殊的历史现象,相比较而言,它有着极为显著的特点。

根源的阶级性。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战争,无可非议的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延伸到民族外部,就是民族压迫。所有的政治集团也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代表一定的阶级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所以,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在本质上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种矛盾斗争尖锐化和激化的结果就是战争。

组织的严密性。军队是进行战争的暴力工具。相比于其他社会组织,军队组织的使命清楚、职能明确,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军队的体制编制具有法律效用,一旦确定,就不得随意变动。不仅如此,军队还是纪律最为严明的社会组织,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军队都会受到严明的纪律约束。

工具的特殊性。武器装备是军队进行战争的暴力工具。如恩格斯所言:「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武器装备不同于其他工具,除具有防卫性质之外,武器装备还具有特有的杀伤破坏性,在有效保存自己的同时,要能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

行为的暴烈性。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区别于其他斗争形式,其是一种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双方都会受到暴力侵害,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最原始的属性就是暴烈性。

结果的破坏性。战争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人类文明造成破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军队和平民的伤亡总人数超过 1 亿人,军费消耗超过 1.1 万亿美元,经济损失超过 4 万亿美元。战火夷平了城市,毁坏了无数的工厂、住宅、铁路、桥梁,以及无数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无数的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多少世纪以来人类在艺术及学术上的成就遭到毁灭,或蒙受了巨大损失。

二、战争的起源、发展与消亡

(一)战争的起源

战争是如何产生的?历代政治家、军事家都没有正确地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毛泽东通过对战争问题进行历史的、阶级的考察,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1936 年 12 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这段话在深刻地揭示战争内涵的同时,言明了战争的起源,回答了战争是如何产生的。

战争起源于私有财产和阶级。战争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早期蒙昧时代,人类经历了和平相处的绝对无战争状态。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主,主要矛盾是人和自然的矛盾。在部落内部,没有对立的矛盾,人们用原始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剩余产品,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压迫,不存在产生战争的物质基础。各部落之间,由于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所以也就没有产生战争的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原始形态的「血族复仇」暴力冲突有了新的内容,随之出现了以掠夺和征服对方为目的的战争萌芽。战争的萌芽形态主要表现为原始部落的暴力冲突,它具备了战争的某些特征,但还不能称作是完整意义上的战争。因为这些冲突只是一种偶然的不自觉的现象,是人类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生产活动之外的独立行为,尤其是没有专门从事战争的军队和武器。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力有了更大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形成了私有制,于是国家和军队就应运而生。军队成为国家专政的主要支柱,战争也就脱离了生产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演变为真正意义的战争。

上一篇: 【国际锐评】万根香蕉在华尔街的铜牛旁控诉什么?
下一篇: 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