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关键词:
彩陶、黑陶、几何纹样、实用与装饰关系
一、背景: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原始社会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源头,是工艺美术萌芽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时代。陶器的出现, 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最具代表性的陶器的设计与发明则标志着原始先民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的造物活动,是人们造型观念和造型设计能力从二维性空间走向三维性空间的质的飞跃。
二、彩陶
彩陶的分类:
(1)半坡型:
分布: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种类、造型: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
装饰花纹:以宽带纹为主,鱼形花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装饰方法:有彩绘、按印、划纹、堆纹等。
艺术风格:质朴。
代表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图一)
出土于陕西半坡,人面纹多装饰在翻唇阔口
浅腹盆的内壁,人面做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
图一
(2)庙底沟型:
分布: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更为广阔。
造型:彩陶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为典型。
装饰花纹:色彩上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装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等,线条上多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代表作品:人面彩陶瓶(图二)
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图二
(3)马家窑型:
分布: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出来,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
种类、造型:多以小口壶、罐之类。
装饰花纹:纹样丰富,多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结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面装饰丰满 纹样几乎布满器皿,技法娴熟、线条工整。
艺术特点:
(1)可归纳为“满”,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布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
(2)内壁绘彩,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的应用。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图三)
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舞蹈纹每组5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表示人们湖边舞蹈的情景。
图三
(4)半山型:
分布:在甘肃地区发现而得名,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它精巧繁密,饱满凝重。
种类、类型:主要以短颈广肩鼓腹为主,
装饰花纹:装饰上分为两种,一是螺旋纹组成装饰,二是葫芦纹作面的分割,装饰上多以曲线为主,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对比。
艺术风格:富丽精巧
蛙纹彩陶翁
(5)马厂型:
分布:发现于青海乐都县马厂沿。
发展:造型上早期以双耳罐为主,中期彩陶壶数量增多,晚期彩绘流于简化。
装饰纹样:主要是人形纹、四大圈纹和网纹,以人形纹。
风格:简练刚劲。
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图案的形式法则的应用常见的有:
(1)对比法 (2)分割法 (3)开光法 (4)双关法 (5)多效装饰法
装饰图案产生原因:
(1)编织的模拟。
(2)劳动的节奏感。
(3)图腾的表号化。
(4)自然物的抽象化。
三、黑陶
黑陶的艺术风格:
可以四个字来概括:黑、薄、光、纽,黑指的是有乌黑 的色彩,薄指的是器体很薄, 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光指的是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的四个时期
(1)早期龙山文化/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制作方法:陶器显著特征为以泥条盘筑法为主,
种类:多为粗灰陶,黑陶量少,多为陶鼎,无陶鬲;
纹样:篮纹最多,绳纹次之,也有划纹和堆贴装饰。(2)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种类: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出现典型蛋壳黑陶。
纹饰:绳纹最多,篮纹次之。
陕西龙山文化
制作方法:以泥条盘为主,少数用模具和轮制,
种类:灰陶为多,黑陶减少。
纹样:纹饰绳纹和篮纹最普遍
(3)典型龙山文化:
制作方法:陶器制作以轮制为最多,
种类:蛋壳黑陶大量出现是其突出特征。绳纹和篮纹极其罕见
(4)良渚文化:
制作方法:陶器制作多为轮制,表面打烧制磨后呈漆黑色的光泽,同时掌握了封窑技术,提高了器物的烧成硬度。
四、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特点(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对我们的启示)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原始工艺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地统一的。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石器的制作,从打制进为磨制,使其更为精美实用。陶器的制作,由手工到轮制,可以达到胎薄、规整。所以,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
3、形式感的应用。
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认识。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当人们在技术条件受到限制,或者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识别的作用,通常运用简约的表现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