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视为当然使命。二大以后,中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对内推翻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如何进入社会主义问题上,中共内部曾经有过认识上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无产阶级应首先帮助资产阶级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本主义较为充分的发展,再由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所谓的“二次革命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革命发生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之下,不同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一开始就应当由革命最坚决的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资产阶级已经成了革命最危险的敌人;革命不只是要消灭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对象。这样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举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即所谓的“一次革命论”。
客观地说,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据此制定的政治路线和策略都是错误的。只有由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根本性问题。
通过对基本国情、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缜密分析,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系统阐发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是两个性质不同、任务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中国当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这就决定“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是过渡性的社会阶段
1937年5月,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毛泽东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中共主张的“民主共和国”,“它的前途虽仍然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时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力争这后一个前途”。6月下旬,他在接受美国学者彼森采访时说,中国不可能成为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未来,首先是民主共和国,其次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独立民主共和国跟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同;这是以共和国的形式组成的无产阶级、农民和部分资产阶级的联合阵线;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国不可能进行革命;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可能不必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未来。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决定,“这种民主革命是为了完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它从封建主义社会来,要到社会主义社会去,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则是为了完成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他坚定地表示:“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那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共从中国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将民主主义分为三种类型:“英、美、法是老民主主义,即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我们是新民主主义;苏联是新新民主主义,即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在社会发展诸形态中,三者是由低向高的递进关系,这种关系正是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统一的社会。
毛泽东勾画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一些基本特征。政治上,它是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这样一个民主主义的国家,“比起现在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来是不相同的,但同时它跟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相同”。经济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政策。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家将采取必要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大众的、民主的,为工农民众服务。概括起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介乎于西方式的民主主义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如何才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转变论的主张:“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任何转变都是需要条件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要有一个积累主客观条件的过程。“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新民主主义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壮大,是转向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所有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但是,这将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
“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在中国革命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因集中精力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促进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创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一切应有的条件”,而不是急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在1947年的中央十二月会议上,有人提出应把社会主义前途写入会议文件,毛泽东举了苏联的例子说:“这也是急性病,人家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搞了十五、六年,到一九三二年才正式搞社会主义,今天我们还在消灭封建,社会主义还早着哩!何必提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再三向全党说明,不要急于求社会主义化,大概要准备十几年功夫,要长期稳健地进行。如果希望搞社会主义,太快,会翻斤头。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毛泽东的态度是明确、坚定的,而在过渡条件的准备和过渡时机的选择上,又是慎重、冷静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