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多数小儿都乐意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能友好相处。但在陌生环境中可有短暂的退缩,即胆小、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逐渐增强。但有退缩行为的小儿仍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随父母到不熟悉的亲朋家中去作客,甚至不愿到公园、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如勉强要他去则表现紧张、恐惧。这类小儿一般不愿意上幼儿园,到了学龄期也恐惧上学。有退缩性行为的小儿,平时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表现孤僻、胆小、羞怯、懦弱自卑,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喜欢独自一人玩,即使家中来了客人,也要赶快躲起来,不愿见生人,但是在他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会高高兴兴地谈笑玩耍的。
1、病因:
(1)先天素质因素。有退缩性行为的小儿性格过于内向,遇到新环境特别拘谨,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
(2)不良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对小儿过分娇惯,生活上过度关心,因怕小儿受伤害而很少让其接触外界环境。这样的小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旦到陌生环境,就感到束手无策、恐惧,很容易出现退缩行为。有的父母对小儿管教过严干涉过多,小儿常受批评、指责、惩罚,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
2、防治方法:
(1)正确的教养。对小儿不溺爱,也不简单粗暴及过于严厉。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小儿到新环境中去锻炼,多与周围的小朋友接触、玩耍,培养积极向上、对人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
(2)对已有退缩行为的小儿,父母要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应有计划地安排并鼓励小儿去帮助别人。如帮助邻居取报纸、取奶,去看望生病的同学,父母应及时鼓励和表扬他这种助人为乐的品德。
(3)为消除小儿的紧张、焦虑,培养社交技能,可运用行为治疗中的示范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开始时,给小儿看一些儿童友好相处的图片,听一些有关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故事,观看小朋友玩耍的情景。然后带他去幼儿园、学校参观,参与小朋友的郊游活动。最后让他逐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小儿退缩行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好转或消退,但若不注意防治,有可能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其社交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父母要关注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及时矫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