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风险管理学理论基础找出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风险及其适用的规避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能够持续、稳定、安全的对社会开放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地发展,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担忧温饱问题,逐渐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就成了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物质基础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其在新形势下考虑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但是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后,就必然会增加高校管理的风险及压力,为了更好的让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长久、持续、高效的对社会开放,更广的服务于大众,必要的手段就是控制及规避其潜在的风险。
1、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必然性
1.1、国家对高校体育资源开放提出的新要求
《体育法》中规定了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国家还根据《体育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用来促进各级教育管理系统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国家早在2017年2月14日就颁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相关文件(教体艺[2017]1号),目的就是缓解群众体育锻炼与公共体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文件中要求各地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稳妥、逐步创造条件推进开放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及体育工作质量和水平[1]。高校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体育资源既有数量上的优势,也有质量上的保证。为此国家提出新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前提下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达到促进全民体质健康发展之目的。
1.2、社会体育发展对体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新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及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下,全国掀起了体育健身热潮。由于体育活动的进行需要活动场所的支撑,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是进行运动锻炼的基本保障,但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且地域分布不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民健身的进程。具有体育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氛围和谐及运动水平专业优势的高校体育场馆是弥补全民健身场地匮乏的重要部分。
2、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风险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风险损失一般由高校自主承担,这样必然会阻碍高校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开放,所以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风险对完善高校风险防控和管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避免自身损失过大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
2.1、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风险的内涵
风险,就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是风险管理学上的定义。法律上则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认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风险是指“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过程中而发生的各种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和危害师生及他人生命财物安全的事件和现象”。
2.2、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风险的类型
根据风险管理相关的理论看,对风险具有不同的分类。本文经过总结,认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风险主要存在: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以及道德环保风险等四个方面。
(1)安全风险。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是指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社会人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进入高校,这样难免会有不法分子乘机进入校园对师生实施犯罪;人身安全还包括社会人员由于锻炼不当或者使用体育设施不当所造成的意外伤害。财产安全包括进入校园锻炼的社会人员在校期间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自己财产损坏或丢失。还有就是随着锻炼人员的激增,体育器材设施使用频率大增或使用人员的过分、不当使用而导致的体育场馆设施损坏,这些也造成校园资产的流失。
(2)管理风险。组织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的不合理,具体来说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方法不当,或者是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而导致的风险。比如管理者的决策或判断失误、疏忽大意等引起场馆管理风险事件。高校体育场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相应的管理环境也不断放开,由于社会人员的复杂性,使得管理对象越来越复杂、内容也越来越多,假如管理者经验不丰富,管理知识不够专业就会形成管理不当。轻者可能会造成场馆维护不当、安排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秩序,重者可能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人身危害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学校声誉的重大损失。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具体指的就是指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或疏于经营而给学校带来利益损失。通过调查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一般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指各高校自主经营管理的模式。它采取全部或者是部分场馆设施免费的开放形式,这样的经营模式管理经济收益低下,很难长期坚持,维护场馆开放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学校拨付;第二种是委托经营管理模式,它就是将体育场馆设施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即借助于第三方的专业机构优势,实现对场馆设施的专业化管理。这种专业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经济效益可观,能尊重体育发展规律,也能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但过分强调市场就忽略了校方的自主权,为控制监督经营方造成困难。随场馆开放程度的加大,就难免对本校教学训练及师生健身产生影响;还有一种是高校自身成立体育俱乐部并依托其形式对外开放的模式。该模式属于公益性质,收费低廉,不能满足场馆的正常运行,但其社会效益可观,能提供较高层次的体育服务。
(4)道德环保风险。道德环保风险包含道德、环境不受污染及其可持续发展等多层风险。我国高校无论从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是其它体育场所无与伦比的,优越的软、硬件条件能极大程度吸引社会人员前来锻炼,这为保护学校的环境安全带来了压力,比如噪音、卫生污染等。同时,外来社会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差异性很大,少数素质不高者衣冠不整、言语粗俗、行为不雅的现象会玷污学校人文环境,影响颠覆大学生正在形成的健康世界观,对其成长极其不利。
3、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风险规避策略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2]。通过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各类风险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并学习和借鉴其它体育场馆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专家们的多种咨询建议,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潜在风险。
3.1、强化提升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意识,建立体系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各式各类的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意识必须树立。学校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通过各渠道加强宣传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开展对校内外人员的风险识别及控制的教育工作。把风险的相关理念贯穿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用来保护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
3.2、开展安全宣传和道德素质教育
可通过培训、讲座、横幅、会议等多渠道形式开展安全道德教育宣传。校内人员要以身作则,对一切有可能产生风险的行为尽可能的进行劝阻,防范于未然。每个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场馆开放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有清晰的认识,人人提高警惕,人人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校外人员也要通过多渠道开展必要的安全宣传和道德素质教育,比如通过签订安全告知书、观看相关的安全视频等方式后方可进入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
3.3、完善体育馆风险管理的制度、制定法律援助机制
利用科学技术管控风险,利用制度防范风险,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应对风险。通过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方案制定制度,比如建立场馆准入制度、设定最大接待人数限额等。形成制度定期和不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及控制的检查,经常开展风险防控演练。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多部门多机构立体化、多维度的风险防范协作机制,积极与法律部门建立联系,建立法律援助机制。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法律援助,从而减少自身的法律风险,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麻烦。
3.4、选择合理的运营机制,完善产出绩效考核制度
多种运营主体的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和营利行为密切相关,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相关利益体众多。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场馆设施运营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高校自主经营按小时或运动项目收费的形式。另一种是委托经营管理形式,它主要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承包,按照市场制定价格。还有一种居少数的合作运作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与政府、社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进行合作的一种运作模式。各种运营模式都有利弊,为了推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新兴的PPP运营模式被体育馆引入应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种模式主要采用办理健身卡,持卡进入场馆的模式,它是一种多赢有效的运作模式。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社会化的运营方式,然后选择建立稳定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运营模式,是规避学校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3.5、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在防范体系下建立应急预案,体育场馆潜在的各类风险不可能完全被规避或控制,遇到突发事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及时上报处置,准确把握事实和重点,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实施救治,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并对在整个突发事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人或物进行检查、评估,再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针对此类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方案。对制定的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进行专人监督,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切实做好场馆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