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其理论是什么,可以参见百度百科或智库百科,具体链接:
此处概括其关键点(划重点),即“社会”和“学习”,社会就是环境,学习就是认知过程。
换句话说,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其主要观点为:
1、人的行为是从后天环境中习得的。
2、行为(B)、环境(P)与个体(E)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即B=f(P,E)。
3、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个体能够对行为进行调节。
4、自我效能感,即“I think I can”。
由此可见,该理论的正面影响是肯定了个体的主观努力(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作用(社会)。
只要个体发挥积极能动性,并在环境中寻找到合适的榜样,就能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
同样,该理论的局限性也在于过分强调“社会”和“学习”,主要是两方面:
一方面,强调后天环境,就会忽略前天的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
另一方面,强调个体的外在认知行为,就会忽略内在的动机、矛盾以及建构方式等。
也就题主所说的“社会变量”对其的约束作用,即B=f(P,E)的公式不能推导所有情况。
至于实际应用,该理论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比较好的启发。
但对于个人的发展,相对来说就不够全面。
总之,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创举,但也仅是心理学众多理论之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