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党的八大首次阐述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与时俱进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起到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从社会生产方面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
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 7 年居世界第一位,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20 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
这充分说明,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978 年的 156 美元左右增长到 2016 年的 8000 多美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综合分析各方面状况,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从社会生产力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但不是全部,只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动国家各方面发展,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城乡和区域发展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同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
从收入分配看,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上行列,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城市还有很多困难群众。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新的阶段性特征,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必须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文章 |《学而时习之》(节选)
图片 | 网络
排版 | 葛瑞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