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再婚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伦理
再婚家庭包含多种形式,包括双方无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双方无子女,再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等等。在多种形式中,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一子女的组合形式且前夫、前妻建在的家庭组合形式。
一、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1.“伦理学”“伦理”指的就是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也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实际上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道德人格、建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处理人际关系等。广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指的是家庭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狭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是指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再婚家庭教育”再婚家庭中的家庭教育与正常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再婚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延续性和权威性相对较弱。因为再婚家庭夫妻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很多诸如情感、能力、精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即便如此,再婚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育人成才”的责任也不能减弱。
(二)再婚家庭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必将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再婚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必须注重人格、价值观、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子女正确处理好与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的关系。具体来看,再婚家庭子女教育的内容是与再婚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三)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教育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1.再婚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意义再婚家庭的子女经历了两个家庭生活和两种家庭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模式自然就会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对比,那么哪一种家庭教育相对科学,哪一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最深刻就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素质的培养,最后决定了青少年的发展前途和人生高度。2.再婚家庭教育对社会的意义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与转型,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抵抗”能力经不住多元思想意识的冲击,表现出了动摇和迷茫,自然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危险的思想状态毫不掩饰地暴露在未成年人的眼前,再通过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使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无力抵抗,如不及时引导纠正,就会造成家庭中代际的恶性循环,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二、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在家庭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离婚率的提高。父母离异对子女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昔日亲密的父母关系的决裂,直系亲子关系的变迁,重组家庭后,新的家庭成员的出现,使生活于其中的子女心理活动复杂。
(一)教育主体
再婚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实施家庭教育,对再婚家庭中教育客体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主体主要有亲生父母和继父母四种角色,这四种角色同样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依与子女日常生活的远近不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机会有多和少的差异。由于再婚的婚姻现实,很多继父母出于责任感和道德感,希望能够弥补青少年受伤的心灵,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关系和疼爱。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急切补偿的“好意”事实上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无论是再婚家庭还是传统的婚姻家庭形式,都要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敏感性和可塑性。此外,更多的是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由于家庭关系的变更,无视或者推卸教育子女的责任、对于两个及以上子女实行差别待遇。不平等的教育观念即使对于受“优待”的子女来说也是一种误导,对于受歧视的子女带来的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伤害。家长能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没有任何的硬性资格考证,只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也就使得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而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性,家长的消极情绪和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家长把自认为有益的东西强加到青少年身上,或者自认为青少年能够“自学成才”,使家庭教育成了无稽之谈。在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中,由于重新组合的家庭关系不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隔阂,家庭关系紧张,内部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又是以简单粗暴的单向性为主要形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子女必定是充满了问题与矛盾的。
(二)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即家庭环境中的被教育者,一般指的是青少年群体。再婚家庭中的青少年被动地接受父母关系的破裂、家庭关系的重组,家庭结构的变迁,这需要很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一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家庭的变故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巨大的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父母关系的疏离、陌生监护人的出现,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使青少年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常表现,比如被忽视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展现出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对事偏执的状态,出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恐惧,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还有很多青少年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温暖的家庭环境的丧失,使他们把失落和愤怒的情绪转移给周围的人和事,对周围的环境态度冷酷无情,内心敏感,从伤害他人、虐待自己中寻找。在重新组合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很难正确对待新的家庭成员,给家庭气氛加上一层无形的压力,长时间的压抑和抵抗就如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这是对继父继母角色的考验,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巨型障碍。如果继父母能力素质较高,有耐心教导子女转变其不良心态,将对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继父母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就使这种个人问题、家庭问题扩大为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埋下不良的种子。
三、解决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再婚家庭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的家庭组合形式。换言之,传统的家庭模式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伦理困境,家庭幸福与否的衡量标准是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主观感受。
(一)优化社会环境
教育作为知识能力、理想信念的培育、传授过程,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交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正能量,消除歧视和冷漠的路人立场,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给再婚家庭子女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帮助,营造积极的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要完善保障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具体到事、落实到人,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效性;相关的社会机构和社区组织要深入细化责任范围内的工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家庭了解再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状况,帮助甚至强制性使青少年的法定监护人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对无视非亲生子女教育、歧视虐待非亲生子女的行为进行处罚;贯彻实行家长资格认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长素质,为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二)加强学校指导
学校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设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专业化的实施教育的人才。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教师在学生们心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细心观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信息,特别要关注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给出专业性的教育方案,并注重实施的效果。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宽严相济,既要尊重理解又要严格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要教导其它学生正确对待“特殊学生”,形成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不仅有利于“特殊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情感素质教育。
(三)规范家庭教育
规范家庭教育是解决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最关键的途径,所谓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再婚家庭中夫妻关系和其子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作为父母要正确认识实施抚养教育子女权利与得到赡养的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家庭教育是一项终身的事业,“爱”是贯穿始终的基调,失去一方的子女感情上已经受到了重大的挫折,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既需要刚强的父爱也需要慈祥的母爱,缺一不可。然而,对于很多素质不高的家长来说,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都是很难的。因此,规范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关键是提升家长素质,高素质的家长能更好地经营婚姻,保证家庭环境和家庭结构的稳定性,能理智地处理好较为复杂的家庭关系,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能不断寻求它的科学性。作为父母必须做好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质同时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育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的长辈对晚辈的教导,而变成了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再婚家庭教育的内容与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一脉相承,只是在必要的心理和能力教育上要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梁天珍.残缺型家庭子女的消极心理反应与教育策略.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
[2]陈荣仙.对重组家庭儿童成长问题的探索.教育论坛.2016.
[3]王伙生.离异单亲及重组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镇江高专学报.2004.
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人口素质;思想教育;幼儿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速率,为提高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生子女难教育的思想倾向。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就独生子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和各位家长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了。所以也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办法使孩子成才,许多家长因此也走入了误区。
(一)期望太高。家长在幼儿早期教育的物资准备工作做的很好,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孩子今后能考上重点,然而却忽视了思想教育,忽视了孩子的素质如何,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孩子失去奋斗的勇气。造成精神负担,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据统计,有80%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有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良心理。
(二)期望单一。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根据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相应的造成了期望的单一化。
(三)溺爱过渡。养成了霸道、孤僻、懦弱、胆小的性格,使孩子在走向社会后束手无策。
(四)干涉过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有担心孩子把握不住人生的方向,所以时时处处要做孩子的导师,干涉过多,主要表现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以及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五)盲目超前教育。超前教育超越了孩子的年龄阶段,不是早期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学做准备的知识,也不是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片面性讲究辩证法。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但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不是来源于厉害,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实力,自身的素质。生活重要有竞争意识,也要有谦让意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探索可以,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指导孩子拆装组合,才能学到东西。教育孩子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不能光表扬,也还要有批评,批评也是促使孩子进步的一种手段。
二、给幼儿家长的建议
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要懂得教育技巧、教育艺术,要学会和善于欣赏自己的孩子,要擅于克制自己,不宜感情冲动。
(一)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美国学者R.F尼赫茨调查了十万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二)请家长们这样做
1、争做好家长的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4)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请给孩子理智的爱
父母的爱是一个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职。但这种爱一旦脱离了理智,就极易变成溺爱。因此,父母对孩子不仅应该爱得深切,而更应该爱的理智。
要教育孩子学会自立。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
3、在教育孩子中父母应该讲鼓励孩子最好的5句话
(1)“自己来做决定吧。”(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4、科学教育独生子女
(1)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家长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要是孩子产生特殊感。
(2)要舍得让孩子吃苦。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要克服娇气,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不要再孩子的生活、物质方面提供太好的条件。
(3)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不能高兴时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斥责、一概禁止。
总之,幼儿家庭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家庭、社会、学校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家长朋友一定要抱着对孩子负责,对未来负责,对祖国负责的态度,认真学习幼儿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家园合作,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高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家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力。本文深入分析了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家庭教育缺位高校教育的原因,探讨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研究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
高校;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必要环境,学校教育伴随孩子的全部学习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目前家庭教育与中小学的学校教育联系紧密,却与高校教育相分离,高校教育中应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发挥合力作用。
一、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在教育中不应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高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适应大学生思想发展。
(一)是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现实需要
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在大学教育阶段,如果家长能够时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将使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家长就能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进而能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及时解决大学教育阶段的学生个人教育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是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家长在高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发挥家长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建议者,家长的积极建议是高校的宝贵财富;第二,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协同者,学校的有很多工作、很多教育活动是需要家长支持和参与的,家庭教育和高校学校教育必须是同步的;第三,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参与者,家长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他们了解学校具体教育情况,用自己可行的方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第四,家长是高校教育的监督者,家长参与民主监督是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在阳光下操作。
(三)是适应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迫切需要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在成长中得到了家长的太多关注和付出。家长在中小学长期约束和制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入大学后,离开家长的束缚后会有一个“断乳”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自制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容易投入到网游等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如果家庭教育能及时地介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会降低这个“断乳期”的危险系数。
二、家庭教育缺位高校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缺位于高校教育是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问题也有历史因素,既有高校的问题也有家长和学生的问题。
(一)家长因素
一方面,是家长教育观念的原因。中国的家长一直关注孩子的中小学教育,从学校的选择到与学校教育的配合都是尽心尽力的,但当孩子考入大学后,家长认为没有升学的压力了,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关注,家庭教育基本与大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是相脱离的。另一方面,是家庭结构不稳定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婚姻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甚至每年在高考过后出现离婚高峰期,离婚后的父母对上了大学的孩子的关注度会急速降低,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关注。
(二)高校因素
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一直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缺少认识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途径和手段中也主要集中在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但很少提及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高校平时与家长没有什么联系,只有学生在学校有重大事件时才找到家长、告知家长,但到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多数已经是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缺少与家长的CENTURY沟通与交流,没有使家庭教育与高校的学校教育相结合。
(三)空间距离因素
大学生就读的高校所在地与生源地一般都有较大的空间距离,空间上的距离阻碍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家长一般很少有机会到孩子的就读大学,家长不能像中小学教育阶段那样与高校进行时时关注、事事关心,学校也不能随时随地与家长沟通、事事向家长通报,事事找家长沟通,这种客观上的空间距离影响了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
(四)学生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从年龄上看已经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在中小学阶段一直受到家长的约束和牵制,当脱离家长的约束走入大学后,就象逃离了鸟笼的鸟儿,迫切希望就此彻底摆脱家长的唠叨和束缚,自认为已经成熟,渴望拥有生活的自,不需要他人的指手画脚,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拉开与家长的距离,与家庭的联系减弱,家庭逐渐成为“提款机”,家庭教育也就缺少了及时性和针对性,家长的影响力自然也就锐减。
三、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校和家长有着共同的培养对象,信息技术在技术层面打破了空间的障碍。
(一)家长的关心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每个大学生都背负着家长和亲人的希望,当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主观上对孩子的学校中的表现和未来的前途是一如既往的关心的,关心着学校和孩子的现状和未来,家长有热情和有意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家长的关心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二)新技术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技术支撑
新信息时代到来前的大学,要克服时空距离,把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是很困难的。今天,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不仅高校网络畅通发达,而且中国的网民呈现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青年与中老年网民都发展的态势,就读于大学的众多家长已经是网民,所以高校就可以通过网络打破家庭与学校的时空距离,利过网络可以构建起高校与家长联系的网络平台,使学校与家长可以时时互通,进行双向互动,使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可能。
(三)高校教育增强实效性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高校也面临着对大学生的教育欠缺实效性的问题,知识性的教育与非知识性的教育都面临着困难,学校教育效果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在教育中要探索如何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四、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是要抓好落实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各方面力量。
(一)高校重视家庭教育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发挥各方教育的综合作用,在制定教育管理中应把家庭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主动设置相关的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定,下拨相关的经费,纳入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中,通过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让家庭教育参与到高校教育中来,发挥家长的影响力,形成高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
(二)大学生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生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决定着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结合的效果,在高校的教育中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于家长和家庭的态度。在教育中注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家长的爱,如,通过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去表达和理解家长的爱,在对家长的尊敬和理解的基础上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家长参与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结合。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技术支撑
为突破家长与学校的时空距离,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架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高校要注重建设学校的校园网络,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各个学院系部情况的平台;高校和院系有专属的公众微信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关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和院系微信公众平台了解情况,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和院系的情况入手,不紧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而且可以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四)辅导员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关键环节
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综合掌握着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就需要由辅导员组织建立微信群、QQ群等,使辅导员与家长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家长随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与学校的教育进行随时的配合,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五)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互动长效机制是保障
学校要确立与家长固定联系与随机联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如,把学生每学期期末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固定反馈作为固定项目;把定期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和意见建议作为常规工作内容;随时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不定期的组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发挥家访的作用等等。
(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条件
家庭教育延伸至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全民族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影响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会使其与大学生子女的交流内容会更丰富、更深入,才能增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五、总结
总之,高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再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应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促使家庭教育继续延伸,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两者的合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