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近几年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
的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
效应。并对其理论依据、测量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对以往
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标签:社会比较;认知偏差;“优于常人”效应;“差于常人”效应
1954
年,美国社会学家
Festinger
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
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
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当缺乏用来评价的客观
源的时候,个体就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
。
社会比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与常人相比,我的健康状况如何?与我
的合作者相比,我的贡献有多大?与我的竞争对手相比,我胜出的机率有多少?”而个体
往往会以社会比较的结果为参照点,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
]
。但是,大量的关于社
会比较的研究证明:这种比较存在着系统的偏差。文章将对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及
其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加以展望。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
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几乎在任何一个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令
人愉悦的方面,……,大多数人认为他们要好于一般人”[
]
。同样,
Peterson
指出:
“显然,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都是
Garrison
Keillor
的小说《沃比冈湖》中的孩子,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