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启示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启示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启示2008年1月第1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fPhilosophy&SocialScience)Jan.2008No.1历史

20 0 8 年1月第1期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o f S u z h o uU n iv er sityf P h ilo so p h y & S o c ia lS cience)Ja n . 2008N o . 1历史与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杜赞奇《文化、 权力与国家: 1900. 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启示汪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10 0 8 7 2)摘要: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杜赞奇《文化、 权力与国家: 19 0 0 ~19 4 2年的华北农村》 ( 以下简称《文化、权力与国家》 )研究方法之特色, 认为该论著至少在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有着方法论启示意义: “权力的文化网络” 概念的凝缩启发研究者在当前乡村社会研究中去重视分析性概念的提炼, 并以这些核心概念搭建理论框架与设计实证研究方案; 文化视角的选取很好地弥补了国家一社会研究架构的不足, 使我们对乡村权力各参与因素、 形成过程的复杂性能较充分地把握; 历史脉络的梳理和铺垫, 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弄清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与前提, 才能确定合理的问题研究取向。

杜赞奇在本书中综合多种研究传统, 使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 表现了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在乡村社会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关键词: 历史; 文化; 乡村社会研究; 杜赞奇; 《文化、 权力与国家》中图分类号: C 9 12. 8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1- 4 4 0 3( 20 0 8 )0 1- 0 0 34 - 0 3中国20 世纪初期的乡村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紧迫压力, 现代制度的渗入改变了乡村原有的政治结构、 文化规则和社会联系。 乡村内各个阶层、 不同团体以及每个个体又以不同姿态应对这一新的历史进程。 总的来说, 20 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乡村并未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财富积聚与政权稳定。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 中国乡村的政局动荡、 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 引起中国学界对乡村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学术讨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掀起高潮。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海外汉学界又掀起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其中很多成果成为今天国内农村研究的重要理论出发点。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19 8 8 年出版的《文化、 权力与国家》 一书在历史与文化视野下展开了对中国华北乡村( 19 0 0 —19 4 2)社会变迁的分析, 在海内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该书所展现的研究思路较之前同类研究有较大突破, 在它的启发下又产生了许多富于成果的研究, 因此其学术影响持续至今, 成为当前研究中国乡村社会问题的经典论著。 目前, 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正处于困境…。 本文拟通过分析《文化、 权力与国家》 研究方法上的特色, 对中国乡村研究方法提供一些启示。杜赞奇的《文化、 权力与国家》 试图以历史纵向与文化横向两条脉络勾勒出20 世纪前半期中国华北乡村的社会全景。 该书试图回答: 由晚清政府启动旨在拯救民族危亡既而扩大国家权力的现代化过程, 缘何在华北乡村遭遇失败?又为何当民国政权意欲延续这一进程时, 却以共产党在中国获得政权而告终?杜赞奇确认了“权力的文化网络” 这一重要的分析概念旧口, 杜赞奇将研究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各种关于华北乡村中的权力因素( 或称“关系” , 诸如市场、 宗族、 宗教团体及水利控制的等级组织和庇护人与被庇护者、 亲戚朋友的相互关联)都纳入了“国家政权建设” 过程中予以考察, 从史料对比中归纳得出了由于国家政权未能有效利用原有权力文化网络, 其在华北乡村社会中无法顺利实现合理化和官僚化的结论。 而中国共产党发动的社会革命之所以能顺应民心, 取得成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末和民国政权忽视了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的作用, 强行扩张导致“国家政权内卷化” 旧垆1, 从而失去其实现“政权建设” 宏愿的有利条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共产党政权。

尽管此书是一部社会史论著, 但正如著者所指出, 此书力图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间隔。 因此该书就有其鲜明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特色。 本书所引用原始研究资料虽时过境迁, 但书中呈现出的作者的分析思路与论证逻辑使该书至今还在不断引发读者深思和学术讨论。 从当前学界关于中收稿日期: 20 0 7 —0 6—18作者简介: 汪萍( 19 7 6一), 女,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34 ・万方数据

上一篇: 文化诗学的历史维度及梁氏历史研究法的方法论启示
下一篇: 中国史研究动态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