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年来,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同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保障。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必须通过经济发展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增进民生福祉要与经济发展同步,要在经济发展中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甚至要略快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内需尤其是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要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效举措是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其中的关键措施是,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同时要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坚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收入是民生之源,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保障居民增收、改善民生的关键,没有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局部地区经济发展又造成了较大冲击;今年毕业生又首次超过了1000万人,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5.5%左右,主要考虑就是通过保持适度增长实现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保就业的关键举措是稳市场主体。为稳市场主体,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主要举措包括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大力改进留抵退税制度、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加强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客运等行业的帮扶等。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要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切实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要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稳岗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就业与再就业能力。
坚持在发展中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更多家庭生三孩,除了要实现幼有所育,解决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也是重中之重。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把教育这件大事办好,要继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在统筹效率与公平中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是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在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上,重点推进医保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医药综合改革,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
加强养老保障和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继续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要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加强社会救助的兜底功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做好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