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学习的本质》精华总结!!!

《学习的本质》精华总结!!!

《学习的本质》精华总结!!!《学习的本质》精华总结!!!

一、什么是学习?

1、学习的三个流派第一派:直接传授派(认为学习就是简单、机械的记录,老师只要直接传授知识就可以了)第二派:条件反射派(认为学习就是要行动,并且形成条件发射,类似于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第三派:建构教学派(认为学习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学习者不能只是被动接收,必须要主动观察、比较、推理、创造、记录。本书就是"建构学习法"的完全解释。)2、学习的本质是什么?(1)【主动】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2)【炼制】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3)【形成新概念】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3、学习者最大的障碍——旧有概念!(1)【墙的比喻】“旧有概念”就好像一堵墙,它阻碍了人们通向另一个知识空间。

“旧有概念”对学习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障碍,它让学习者受限于自己的知识,对一切新事物都避而不见。已有知识会排斥一切与其不能形成共振的观念,换句话说,我们只会学习强化我们原有信念的东西。有时候,一个人就是听不进别人说的话,不仅在教育环境下,在很多情景下人都很难改变自己的旧观念。(2)【拆掉墙】为了学习,必须建立一种不协调感,采用"提问、对质、辩论"等手段,瞄准“旧有概念”的“硬核”,制造一种紧张,打破学习者大脑所建立的脆弱的平衡,让先有概念“失衡”。所以,每一次改变都源于一次不快的经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次威胁。过往经验的意义被改变,个体阐释现实的方式,甚至他赋予人生的意义,都会被打乱。(3)【与墙共存】墙的比喻让我们隐喻看到,解构是一种良好的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拆墙,我们可以攻击地基,而不是障碍本身。还可以将解构转化为另一种建构,例如建一个脚手架、一座桥、一个斜坡或者是一条隧道。所以,新知识的炼制不一定要摧毁先有概念,大多数出现的是中和或替代现象,不同的表述可以共存。4、知识是如何储存在大脑中的?(1)【联结】知识的诞生就是神经元相互联结的结果。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元都具有多个"联结",可以四面八方的传播。

在学习时,所有参与同一任务的神经元区域通过"电活动同步化"而相互"联结"在一起,交织形成为一个新的网络;各类信号、网络以及神经递质引发的感受导致了"意义"的产生,然后永久的被保存下来!此时,一种新知识就此确立了地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联结"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联结"网络,即使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也不例外。(2)【分散】记忆是分散和随机储存的。并没有固定的存储区域,记忆散布在所有皮层和下皮层上、以及一些更深的区域。海马体和杏仁核只是记忆的中转站,类似于电话总机。

二、如何正确的学习知识?

第一步:激发动机没有动力就不会学习。学习从来都不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问题。它的底层逻辑应该是一种渴求感,或者叫学习的动机。学生必须主动愿意接纳信的知识,才有可能改变已有的观念。而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主动产生接收的意愿才行。【老鼠的动机】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动物行为学家克拉克·赫尔就已经注意到,要让老鼠学会走迷宫,仅提供食物刺激是不够的,食物刺激只是一种对结果的奖励。就老鼠而言,它必须有饥饿感。完成迷宫的穿越是某种需求(摆脱饥饿)和对这种需求的回应(食物刺激)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如果老鼠不怎么饿,食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小鼠动机=摆脱饥饿 x 食物刺激。所以,得出一条科学定律是:动机=需求×价值

1、【问题】(制造需求) 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最好的动机。重点是: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要感到一种"空虚"、一种"匮乏",或是一种"不足",并产生想要填满它的冲动。要点:对学习者提出一个问题,并不直接给出答案,制造悬念。2、【奖励】(给予价值) 这里指的奖励不是单单指的物质奖励,也包括精神奖励,比如表扬、鼓励、夸奖、或者大脑的多巴胺奖励,以及所有能够带来正面反馈的东西。失败会使人容易失去动力,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也会失去动力。换句话说,如果新知识能给学习者带来"好处",并且学习者能感受到这种好处,他就能学习。反之就不能。3、【挑战】(势均力敌) 需要付出一定时间、一定努力进行自我超越才能实现的计划,才能激发个体的动机,同时还会让个体在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价值得到提升。要点:难度太低就会毫无激情,难度太高就会自暴自弃。第二步:"炼制"知识学习动机一个必不可少的出发点,但即使有了动机,学习新知识也可能还是无法进行。很遗憾,事实就是如此。知识从来不是一下子就能直接获得的,它也不可能是别人给予的。学习者只有在"为知识炼制出一层意义"时才能占有知识。有了动机,90%的工作就完成了,但上,已完成的这90%只是前期工作,剩下的是最棘手的部分。

1、【对自己发问】(提问) 只有当个体进入了提问步骤,他才会试图去理解,他才会开始学习。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下雪?2、【和现实对质】(实践) 光是听一听别人的经验或是把它们记在脑袋里,也就是积攒一些信息,是不足以算作学习的。要想像孩子们说的那样“真的会”写一篇像样的文章,而不仅仅是会写字。进入一种基本物理情境,对自己确信的事进行验证,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对其加以“思考”,类推、比较、符号化和各种模型是必不可少的。3、【和他人对质】(辩论) 有时候,环境不允许,和现实对质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事情。其实,和他人进行对质可以让人进步。如果是两人或多人一组,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是相互对立的,个体的先有概念就会产生动摇,只要能让差异、矛盾、冲突显现出来,那么小组的动力机制会促进个体修正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环境的方式。“辩论”这种想法可能会让人吃惊,但它在学习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反对意见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学习者提出异议,证明了他对学习涉及的内容感兴趣。当知识和他所想的相抵触时,他有如此反应是很正常的。他的稳定被破坏,所以会进行抵抗。老师只需即刻问他为什么会有此异议,学习者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他首先会提出他认为最重要的论据,来具体阐述他的想法,而将这些论据表达出来时,往往就会让他意识到自己观点的不可靠之处。4、【建立联系】(关联) "意义的诞生"就是相互联系的结果,新概念来自先有概念的组织,这个组织过程将最终导致新模式的炼制。所以,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对于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之间必须相互关联、相互巩固。5、【自我表达】(输出) 自我表达迫使每个人去争辩(口头或书面),考虑与自己相反的意见,以共同炼制另一种解释。在对立局面下,一起寻找适合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使人们可以从整体上客观把握自己的先有概念,丰富自己的推理,重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学习时,学习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化、概念化和模型化,符号、图表、恰当的词汇表以及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概括这一切。第三步:"理解"知识大脑会对它接收到的信息,更确切的说,是对它所寻找的信息——进行"消化"。它不会把事实照搬储存,更不会把感觉和记忆照原样储存,而是对它们进行组织、阐释、赋予它们伦理价值、美学价值或情感价值。很多情况下,知识的炼制可以借助图像、隐喻、类比、和图示来进行,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它组织知识,因为思想是无法在一盘散沙上进行炼制的。

1、【图像化】把知识用图片呈现出来。图像可以把复杂情况变得条理清楚,让人了解其本质。它把一系列信息具体化,对其加以总结概括,让人们对要解决的问题有所认识。一张"失业率变化图"或者"通货膨胀原理图"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这些机制并促进记忆。图像已经占领了世界,象形符号在国际化场所的大量使用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所有地方,所有人都知道白底红圈中间一道红杠表示的是“禁行”或“危险”。所有图示都是对现实进行浓缩的一种先在选择的结果,但要读懂一个图示对于外行人来说还是极为困难的。2、【模型化】把知识用模型呈现出来。每一种模型都有利有弊,“理想”模型是不存在的。在某个时刻最具效力的模型早晚会变成一种障碍。所有的图像化支撑都会使学习过程凝固。我们必须事先就对图像、图示和模型的使用进行思考。最好不要只讨论一种模型,同时使用多种工具而不是一个,可以规避封闭性。学习者可以自己思考它们各自的用处、可能性和局限。打一个和形象的比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的建议:在干活的时候,根据螺丝的种类、位置和用途不同,我们会需要好几种螺丝刀。3、【打比方】类比可以成为学习者思维的中转器。把一起未知事件和一个已知事实进行比较能够让人安心。例:用下面的方法进行介绍更容易让人理解食物能量的多少:“用一块巧克力所含的能量,你可以开车1公里,走路15公里,骑车40公里。人类发明了自行车,找到了最能有效利用能量的方式,这种利用方式的有效性超过一切事物”。第四步:"记忆"知识记忆是知识网络间的关系建立机制和联结机制运作的结果,也是互动、对质和重组的结果。获得意义之后,记忆就会得到促进。最常出现的问题不是记忆维持的时间不够长,而是这种唤起能力的不足,一个信息如果以多种方式被录入(口头的、图像的、运动的),并和其他已经被记忆的因素形成关联,那么它就更加容易被唤起了。

1、【多种方式录入】(口头+图像+运动)2、【和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知识的世界像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的学习都是编织属于自己的网的过程。为接纳的新知识找到它的位置,编入知识的网,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对社会人的学习也一样。第五步:"调用"知识新知识被描述和炼制之后并不会立刻替代旧知识,除非学习者发现了新知识的价值,并学会了运用它。学习的过程最终一定是知识被调用,学习的过程才算完成。没有被调用的知识仍然知识信息。学习者必须意识到,知识只有在能够被应用或被批评的时候才具有价值。所以,知识一旦被储存,学习者就应该调用它。

1、【教授他人】 调用也可以通过自我教学来实现。在同学面前,学生会维护自己的知识。很多教师和培训负责人都有这样的日常经验:他们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知识点。也就是说,教授他人,受益的是老师自己。2、【实战应用/角色扮演】 最后一种调用形式是在行动中调用,有些教育学家把调用命名为"迁移"。在很多专业分支中,这种迁移与相应的职业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了系统发展,例如:让学生制作一些软件、小机器人、游戏,作为商业产品的雏形: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有时会改变人们的生产实践和销售实践。再例如在健康教育或环境教育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组织展览、制作小型出版物或在地方媒体上发表文章,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可以进行的活动包括对地方政府进行游说、参加辩论,或是对治理规划进行前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土地使用计划、土地归并方案、对影响的前期调查、对交通以及车辆停放规划的建议等。这种调用活动可以被视为一种“真实角色扮演”,真正进人地方政府、企业或组织的具体操作层面。一个“真实角色扮演”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总是具有启发性的,它比任何教学都能更好地揭示这项学习的各种参数。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甚至在一场失败中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重要的是能够评估那些学习活动,对它们进行讨论,让其弱点和局限浮现出来。3、【不同情景下的调用】 已学知识必须触及新情境,这一新情境必须能让这一知识更加澄明,以便推动学习者完善图式,甚至制造一个与课堂上提出的模型不同的全新模型。学习者在一个与他学习环境差别很大的环境下再次利用记忆中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调用。4、【定期调用】 获得的知识必须被定期调用。知道,意味着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再次运用。这种持续不断的调用可以使知识精细化或复杂化。

上一篇: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
下一篇: 深刻领悟自我革命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张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