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强调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基于这个问题,我特地了解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史和发展史。为什么呢?以史为鉴嘛!
新中国从1949年10月成立后,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主要矛盾经历了三次变化。
建国初期,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是先进社会制度的要求;而落后的农业国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经济文化水平低下导致生产力水平落后。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矛盾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于这一矛盾,因此我国的重心就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从1978年12月提出改革开放,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落后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历史,基本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所以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上面说明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发展史和变化史。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矛盾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哲学书籍上的解释很晦涩难懂,但毛主席曾经在《矛盾论》中作过通俗易懂的解释: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 。”
劳动者与资本之间有差异,所以从两个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存在矛盾,只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没有激化而已。如果资本过度压榨劳动者,劳动者就会奋起反抗,以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富士康事件、零零后拒绝接收老板画的大饼……本质上就属于劳动者的反抗。
明白了矛盾的定义,就理解了矛盾的绝对性,就能逐渐走向成熟,因为你从根本上抛弃了幻想,抛弃了“人生要是没有矛盾该多好”的幻想。所以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时,就能从心底坦然面对,接受它,分析它,从而解决它。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毕竟能力也是用进废退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