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台湾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工商社会。
台湾大资本家包括官僚资本家和民间大资本家。民间大资本家,一部分是由土地改革后地主取得地价补偿转变而成的,一部分是由富裕商人与高利贷者发展成为商业资本家与金融资本家,还有一部分是随国民党从大陆迁来的外省籍工商业资本家以及在进口替代时期堀起的台湾省籍企业家。 70年代后期,台湾省籍大资本家迅速增多,其经济实力明显已超过了外省籍资本家。在目前的台湾社会中,官僚资本与民间大资本构成主要的支配力量,尽管两者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矛盾,但也互有结合,建立了复杂的政商关系,并成为台湾“金权政治”的经济基础。
台湾中产阶级大致包括了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中小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上层与部分公教人员等。 7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兴起,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并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受过良好的教育,要求参与政治,与上层社会互有依存但又存在矛盾;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较深。
台湾工人约占就业人口的80%左右,其中多数是随着 6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发展而脱离农村的农民。工人已成为台湾人数最多的阶级。工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仍相对低下。目前,台湾各类工会几乎都是由官方主导的。在各类“民意机构”中工人阶级的代表极少。
台湾农民曾经是社会主要成分。随着台湾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发展,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农民人数相对减少,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
由于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原因,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台湾社会中一大问题。台湾本省人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和少数民族,他们分别约占人口总数的74%、12%、2%。。外省人是指台湾光复后、特别是 1949年随同国民党统治集团迁台的人及其后代,他们约占总人口的 12%左右。 70一80年代之前,外省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一般比较高;在台湾当局推行“本地化”政策以后,本省籍人的政、经地位明显上升。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省籍矛盾的存在,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省籍矛盾有所减弱,但在政治生活中仍有较大影响。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市化进程迅速,形成了以台北、台中、高雄为中心的三个都会区。与之相应的,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也日渐突出,青少年犯罪、黑道、吸毒、卖淫、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台湾社会的几大乱象,并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