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作者:蔡益群(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首次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首次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独立部分,对国家安全作了系统阐述,体现了党治国理政总体布局的新拓展。这要求我们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

维护人民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宗旨。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社会稳定,一头连着国家安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维护基层人民安全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营造人民安全的深厚认同基础。加强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铸就人民安全的坚实组织基础。

维护政治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是维护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政治稳定,是政治安全的内在要求和基础支撑。基层是社会治理系统的基础部分,党建扮演着龙头角色。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共治作用,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为政治安全提供强大力量支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要强化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基层组织、经济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维护经济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础。经济安全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各种冲击和威胁的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的保障性职能,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扩大兜底性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维护文化安全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关键。文化安全同军事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共同成为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制度、国家政权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维护文化安全就是要保障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的延续和发展。维护文化安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不断创新文化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正确处理公共文化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文化治理制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维护社会稳定是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点。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稳定显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要在实践中坚持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1YJA810001)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
下一篇: 聚焦|维护社会安全事关群众幸福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