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前途。
2018年3月,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修改的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最高体现。2018年5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规范”的法治导向,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我国宪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将为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而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共同理想信念,既包括共同的奋斗目标,也包括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对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社会的远景蓝图,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建设更加进步美好社会的价值引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信念与共同的价值追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着精神引领作用。
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可能要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要动员、激励、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奋斗,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尤其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制度、道德、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关键要素。历史发展表明,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在思想道德文化上既有对内的强大渗透力、感召力、凝聚力,也有对外的较强辐射力、传播力、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进步趋势,处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具有极大的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对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起着整合、协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也必将起着指引航向、凝聚人心、焕发力量的作用。正是遵循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导引,人们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沿着共同的价值取向、遵循共同的价值准则而团结奋斗。通过整合、协调和引领社会成员千差万别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最终形成整个民族、国家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从而振奋人们的精气神,凝聚和激发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的奋斗目标激发国家斗志,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价值引领
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稳定性,是一个民族、国家最根本的、比较恒定的价值观。当一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以后,它将通过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实现社会化、大众化、日常化,进入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深处,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普遍维护的根本价值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一个民族、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具体价值观乃至某些基本价值观,都可能会有所发展和变化,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但是核心价值观却大体恒定,规定着价值主体所进行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等活动,成为价值主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同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观念,迫切需要精神旗帜、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和凝结了我国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为价值主体提供了规范行为的基本框架,设定了约束行为的道德底线,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避免由于各种急剧变动所带来的恐慌和焦虑,有效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知其所趋、知其所向。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在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纠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价值偏差和价值失误,朝着倡导的价值目标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领人们逐步摆脱物欲肉欲层面的蝇营狗苟,把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国家的价值目标之中,进而在实现民族、国家价值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对自己行为合理性的自信心、使命感、荣誉感和神圣感。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信念理念。一个没有共同理想信念的民族就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信念理念的个人就是行尸走肉,形同机器。信念理念就犹如一面旗帜,每个人都必须有理想信念和信念理念,精神上才知所趋向,行动上才知其所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物质富裕,也是精神富裕。每个人、每个民族都需要一片可以安顿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没有这样一片心灵的港湾,人就不成其为人,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只求生物、生理欲望的满足,有吃有喝就满足了,可人不行。在满足生物、生理欲望的基础上,人还必须有某种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有一个崇高的精神彼岸世界。核心价值观通过设立一个民族、国家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为价值主体提供一种超越于现实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并把它同人们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任务紧密结合,既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成为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的价值“航标”。一个民族、国家坚守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个人、每个民族安顿心灵的地方,就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没有西方式宗教的民族,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价值不是向外寻求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办有所不知焉。”“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在我国古代,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构筑起了中国人民的心灵家园,让中华儿女心灵有所归属,获得人生的价值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滋养,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心灵港湾和精神寓所,为避免由于生活目的的失落和彷徨而产生各种焦虑和恐慌,找到了“精神安顿”和“精神安宁”之所。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人道德发展的美好前景,确立了当代中国人伦理道德的根基。修大德者乃能成大业,无德之人纵然偶有所为,亦不能长久,无德之民族必然灭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崇道德、高扬道德、坚守道德,代表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问题提供了根本解答,为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在全社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共筑起人们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有没有价值观自信,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有没有精神独立性。一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自信,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如果缺乏核心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观自信,一个民族、国家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必将失去“精神自我”,沦落为失去根基、“失魂落魄”的民族、国家,从而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核心价值观的独立与自信,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支撑和文化符号。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当代中国人的底气。
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相适应。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国家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和每个人的精神追求转化为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个体的具体价值追求和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好地联结起来,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于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生活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悠久的精神世界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波澜壮阔历史的凝结,是对中华民族崇高民族精神的提炼,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升华,它为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最深层要素,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有了这样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就会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形成这样的理论体系、建立这样的制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和追求目标,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赋予了道德崇高性和道义正当性,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