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
界变化太快,司母戊大方鼎,一个叫了五十年的“司母戊鼎”被改成“后母戊鼎”了。今我也来凑一下热闹,一个强加于历史的“青铜时代”,司母戊大方鼎,能否也改称“吉金时代”呢?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的作用和意义)
后母戊鼎商代武丁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的青铜器举世闻名,不仅品种多样、器型精美,而且造型富有想象力。但是在众多的青铜器中,有两件被推为“镇国之宝”:它们分别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和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毛公鼎以铭文多取胜,而后者则以体型和重量独占鳌头。以前,“后母戊鼎”在历史课本中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上了教科书的东西,叫了五十年的名字,说改就改,谁有这么大的权力?
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司母戊大方鼎”是充满了故事的宝贝。1939年初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农民吴希增和吴培文兄弟俩,拿着洛阳铲在田地里“淘宝”,突然探测到地下好像有硬物,可两个人无论如何挖不动,于是在第二天,他们叫了一大群帮工,连挖三晚,终于从土里抬上来一个和庙里的大香炉差不多的物件。众人将宝物抬进了村,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抬竟创造了历史,抬出了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司母戊鼎”。
司母戊大方鼎的作用和意义
上点年纪的人都记得当年的历史课本上,有一个青铜国宝“司母戊大方鼎”。但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却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不少观众和网友的质疑。那么,“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哪一个称呼更正确呢?这要从“后”字的本义说起。
当“后”字与人扯上关系时,我们立即会想到“皇后”等与女人有关的词语。但在上古时代,“后”却代表男性,是帝王的象征、天子的称号。《说文》曰:“后,司母戊大方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书·泰誓》:“元后作民父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这里的“后”都是指君主。我们常说的后羿,就是一个名字叫“羿”的君王。
司母戊大方鼎为什么改为后母戊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人们即使锯断了鼎的足也难以搬运,又担心被日本人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鼎的制作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即所谓的“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司母戊大方鼎,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