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和两汉时期,中国的文学创作还处于自发阶段,除了辞赋文学之外,其他的文学还未从政治议论文、历史学中独立出来。而辞赋文学的出现、传播,开始影响中国士大夫的文学创作趋向,到了汉朝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文学作品,例如《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已经脱离了乐府而存在,是比较早期的文人诗歌。而中国的文人文学的成熟,最终还是在曹魏时期到来,其标志就是建安文学的出现。
一,建安文学出现的背景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时间从196年到220年。实际上,建安文学是整个汉末魏初的文学,时间可以扩大到了从184年到240年,前后大约60年。自从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王朝也就名存实亡。因而建安文学不属于两汉文学的范畴了,建安的文学集团基本围绕在“三曹”身边,因而是属于魏晋文学的范围。
从184年开始,天下大乱,出现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牧守混战、三国对峙等,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横行,使得中原的人口大量减少。这个时代的文人们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迁,百姓的流离失所,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于是开始用笔写下一些丧乱之作,如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曹植的《说疫气》《送应氏》、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等。
曹操在黄巾之乱中崛起,逐渐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因以曹操身边的文学之士都如同曹操一样,渴望建功立业,许多抒发心中豪迈之情的作品也就涌现了。这些作品豪气千里,慷慨激昂,也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植的《白马篇》等。
曹操在北方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也就广招人才,唯才是举,逐渐在曹氏父子身边集中了一大群文人学士。他们一起讨论文章,和睦相处,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汉末的动荡让汉朝迅速崩溃,这也导致汉朝确立的儒学独尊的文化现象被打破了。道教、佛教等思想迅速传播,人们的思想也趋向了自由。过去的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如今文学也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出来。就如该时期的辞赋文学来说看,已经从西汉的大赋沿边成为了抒情写意的小赋,文学性进一步增强了。
二,建安文学的核心——三曹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丧乱诗,反映了黄巾之乱以来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军阀战乱不断的局面,如《蒿里行》《薤露行》; 第二类抒发了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代表作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等。 以上两种诗歌都慷慨悲凉,历史价值也非常之高,简直就是汉魏之交的社会百科全书,形容为“诗史”也一点不过分。第三类为游仙诗,通过游仙诗的哲学性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和价值观,这一部分的文学价值比较低。
曹操的文章,在《三国志》中记载有《上杂物疏》《军谯令》《整齐风俗令》《明罚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这些作品基本代表了曹操的政治行为和思想,但是未必是曹操亲自动笔,极有可能是幕僚所写,因而不能说是曹操的文学作品。 唯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自己写的,该文观点明确、语言简朴,表现出了政治家的气度。
曹植是曹氏集团中最有文采的人物,取得文学成就非常高。他的诗歌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在220年之前,主要抒写自己的人生抱负,充满慷慨激昂情调,和曹操的诗风较为接近,主要代表作有《送应氏》《白马篇》《杂诗·仆夫早严驾》等。 220年后,曹丕继位,曹植受到限制监督,从此郁郁不得志,该时期的作品大多通过“美人香草”的比拟手法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美女篇》《七哀》《杂诗》等。
曹植在辞赋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222年,曹植被改封为鄄城王。去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该赋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洛水女神宓妃,虚构了向之求爱的故事,但是最终宣告失败。实际上,这里的宓妃代指魏文帝曹丕,而自己求爱失败就是映射自己政治上的失败。这首 《洛神赋》语言优美,神采奕奕,成为了魏晋时期辞赋文学的代表作。此外,曹植还写下了《幽思赋》《登台赋》《闲居赋》《芙蓉赋》等辞赋作品。
曹丕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如曹操和曹植,他 的诗篇最出名是《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该诗通过“思妇”的口吻,写出了东汉末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和夫妻分别的怨愤和惆怅。在辞赋方面,曹丕一共创作了28篇,大多是抒情和咏物的行情小赋,如《校猎赋》《寡妇赋》、《出妇赋》、《登台赋》等,不过没有千古名篇。
曹丕的文学贡献主要在文学理论上。他写下的《典论》22篇是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可惜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该文从整体上评价了建安七子的文风和得失。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文人的气质决定了文章的风格;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同时批判了中国普遍存在的“文人相轻”的现象。 曹丕的《论文》是中国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围绕在“三曹”身边的文人团体
曹丕在《论文》中将提到了当时比较出名的七个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就是所谓的“建安七子”。实际上,孔融并非曹氏集团人物,他不属于建安文学的范畴,将孔融换成蔡琰更加合适。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人的成就。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山东微山县人),少有才名,为学者蔡邕赏识。后来因为董卓之乱而南下依靠刘表,但是未能得到重用。208年,曹操南征,王粲于是投靠曹操,得到重用。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诗歌代表作为《七哀诗》,反映了汉末的社会苦难。而他辞赋上的代表作为《登楼赋》,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和郁郁不得志的郁闷,是当时抒情小赋中难得的优秀作品。
陈琳,是七子是比较年长之人。在董卓之乱时,陈琳避难冀州,入袁绍幕府。后来被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于是成为了曹氏集团人物。217年,他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他的诗作代表为《饮马长城窟行》,通过自夫妻对话的方式写出了秦始皇的暴政; 其散文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代表有《为袁绍檄豫州文》。他辞赋作品有《神武赋》《武军赋》等,盛赞曹操军容之盛,文学价值不高。
徐干,北海郡剧县(山东寿光)人,自幼勤奋好学,有很好的文学基础。他曾经多次推却曹操的邀请,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后来看到曹操有统一全国的希望,于是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徐干的五言诗,其风格和《古诗十九首》接近,很多是羁旅思妇之词,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徐干的辞赋作品有《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其成就比较高,和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开封)人。他原本隐居于深山,后来被曹操逼迫而投入其帐下。他的诗歌和辞赋作品都不怎么出色,不过擅长写写军国书檄文,代表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应玚 (yáng),字德琏,汝南南顿人,他和其弟应璩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文人。后来他和曹植、曹丕等结交,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平侯庶子、将军府文学等。应玚擅长写辞赋,主要反映汉魏之交的战乱,代表作有《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他博学有才,警悟辩捷,选为丞相掾属,交好魏文帝和曹植兄弟。后来因为在宴席上平视王妃甄氏,被贬为小吏。刘桢擅长于写诗,其风格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在当时负有盛名,代表作有《赠从弟》。
蔡琰,本字昭姬,又叫做蔡文姬,是曹魏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东汉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之女。蔡邕在汉末之乱中被南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后来曹操花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蔡琰的《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是当时长诗领域的杰作,可以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媲美。她写的《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可惜原文早散佚,现存的《胡笳十八拍》是唐人的伪作。蔡琰的文学成就胜过七子中的大部分人,可惜因为自己是女子而被忽视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斗维斟。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 北斗维斟 ”,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