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知否?知否?刘、杜、范、士、随,同根同祖

知否?知否?刘、杜、范、士、随,同根同祖

知否?知否?刘、杜、范、士、随,同根同祖戳蓝字“中电华神”关注我们哦!正文共3126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酿酒祖师杜康、御龙氏刘累的后人杜伯,分别是两支杜氏的肇姓始祖,而刘累是刘氏的得姓始祖,可见刘、杜、两姓同出一宗。

正文共3126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酿酒祖师杜康、御龙氏刘累的后人杜伯,分别是两支杜氏的肇姓始祖,而刘累是刘氏的得姓始祖,可见刘、杜、两姓同出一宗。

名人姓杜历史有哪些_杜姓历史名人_历史姓杜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魏武帝曹操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诗圣杜甫吟诵:“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

词豪苏轼留下醉语:“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

诸位所说的杜康就是美酒,而杜康这个人也被奉为酒神。

杜康何许人也?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这就是说,这位造酒始祖杜康是夏朝的国君。后人便以祖上名为氏,奉杜康为杜氏得姓始祖。

不过,杜氏的主流是另一个源头。

《元和姓纂十姥》:

杜,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成王灭唐,迁封于杜,杜为宣王所灭,杜氏分散。鲁有杜泄是也,六国时有杜赫。”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杜姓出自祁姓,是尧王裔孙刘累的后代,得姓于封邑杜,属于以国为氏。

那么,这个杜是个啥地方呢?杜本是一种树木,也称甘棠,即杜梨。神农氏有一支氏族在陕西长安一带,杜梨是他们擅长栽培的树,也是他们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

夏朝时,孔甲为夏王。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担任为君王豢养龙(其实是鳄鱼)的官职,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后来周成王灭了唐国,把唐国国君迁到杜(在陕西长安附近),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被杀。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杜城后来又改称杜陵,所以,这支杜姓世称杜陵杜氏,也是后世杜姓的主流,他们都一致尊奉杜伯为得姓始祖。

曾记否?衍生出杜姓的那位御龙氏刘累,可是华夏“帝王之姓”刘姓的得姓始祖啊!杜伯是刘累之后,这就清清楚楚表明,刘姓始祖就是杜姓的远祖,刘、杜两姓同出一宗。

杜姓在历史上名人众多,但是我们知之较少,不过有个响当当的名字,那可是古今中外妇孺皆知,这位大腕儿就是史称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他的诗作被文学史上称为诗史。他的许多名言名句传诵里巷:

他的诗作被文学史上称为诗史。他的许多名言名句传诵里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国家的忧心,对时局的伤怀溢于言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恨;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多么热情好客的一位老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对大自然的满腔热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则是为国家民族之乐而乐的写照。

一代诗圣,登峰造极,千百年来,独领风骚。中晚唐时期的杜秋娘、杜牧也都是著名的杜姓诗人。杜秋娘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千古传诵;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则是对声色犬马、荒淫无度的统治者的讽喻绝唱。

唐代是杜家的诗歌沃土,更是杜氏的政治舞台,有唐一代,杜姓人士高官无数,仅成就显著的宰相就有与房玄龄其名,并称“房杜”的杜如晦,熟知历代典制的杜淹,致力改革、精简品官的杜正伦以及杜景俭、杜暹、杜鸿渐、杜黄裳、杜元颖、杜让能等。

可以说,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杜家重量级人物,是杜家长期光宗耀祖、显达尊贵的有功之臣。

当代,杜家名人虽不甚多,但仅有的几位名气不小,上海滩的大亨杜月笙、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可以说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现在,全国杜姓人口约520万,是全国第四十七位的大姓。

不过,说了这么多,只说了杜姓是由刘姓衍生出来的姓氏,题目中说“刘、杜、范、士、随”同根同宗,那“范、士、随”几家,又跟杜氏有什么瓜葛呢?

不过,关于杜国被灭,杜伯后人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杜伯无罪被杀之后,他的儿子杜隰叔逃到了晋国。隰叔的儿子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步兵首领),称士蒍。《元和姓纂卷六》:“隰叔生士蒍,为晋士官,支系因为氏。”就是说,士蒍是隰叔的儿子,在晋国担任士官,他的这一支后人就以官为氏,肇始了“士”氏。

可见,士氏的得姓始祖士蒍是杜姓始祖杜伯的孙子,那也就同属于刘姓始祖刘累的后裔了。

如今的士姓是一个罕见姓氏,大陆士姓人口不详,2010年,台湾统计的士姓人口不到20人。

这个故事还有续集。

古代宗法制度中,嫡系长房称大宗,士蒍的大宗世代以士为氏,也就是每一代的嫡生长子世袭封邑,传承士氏。而士蒍有两个儿子,幼子叫士会,后来做了晋国的正卿,也就是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被封到了随邑(现山西介休)。这样,士会在随邑的后人就以封邑名“随”为氏,士会也称随会,就成了随氏的得姓始祖。

刘累的后裔衍生出杜氏,杜氏又衍生出士氏,士氏又衍生出了随氏,这条根真是给力呀!

这个随氏后来又演绎出了一段掌故。

随氏肇始之后,世代繁衍传承,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有一位大将叫做杨坚,被封为随国公,不久,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坐了天下,立什么国号呢?

按说自己是随国公,就应以“随”为国号,可是杨坚很忌讳这个随字的意思:啥事都要顺从别人,自己老作不了主,还怎么坐天下?

于是,他就把“随”字的走字底去掉,意思就是不再跟着别人走了,于是创造了“隋”这个字,专用做国号名称。他的王朝就成了隋朝,杨坚就是隋高祖文皇帝。这样,随会后人的姓大多也将随改为隋,可也有一些人不忘初心,仍然姓“随”。所以,现在的“随”“隋”两姓实际上就是一姓,一家子。

那范姓跟杜姓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前边不是说士会官至正卿,封于随邑吗?这位士会先生可是个政界大腕儿,在晋国长期得势,红得发紫,后来又得到了一个封邑,叫做范邑,就是现在的河南范县。士会的子孙在此安居乐业,绵延瓜瓞,并以封邑范为氏,士会又成了范氏的始祖。士会死后,得谥号“武”,所以,史上所称的范武子就是这位随、隋、范的三姓始祖士会。

这还不算完,士会有两个儿子,嫡子范文子士燮,是晋国贤臣,他的子孙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的晋国政坛的世家钜族。

次子士鲂,采邑于彘,就是《召公谏厉王弭谤》中所说,周厉王被流放的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州。士鲂采邑于此,后人自然以彘为氏,不过,这个彘氏后来不明不白消失了,否则,刘累、杜伯肇始的姓氏又多一家。

士会的幼子叫士囏,后来在秦国为官,估计这位既没有继承祖上的封邑,在秦国也没有食采,于是干脆恢复了刘氏。

士囏恢复的这支刘氏可是了不得,《元和姓纂十八尤》载:

士会之后周末家于魏,又从丰沛,至丰公生煓,字执甲,生汉高祖,至光武至献帝,逮王莽十八帝,年计四百二十五年。”

这就是说,士囏恢复的这支刘氏,后人有叫刘清的,是魏国大夫,采邑于沛郡丰邑,爵号丰公,儿子刘仁迁居丰邑,承袭爵位,他生了个儿子叫刘邦,就是后来到汉高祖,从此大汉天下延祚四百多年。

杜氏又衍生了范氏,范蠡是天下商圣

一个刘累,肇始了刘,又衍生了杜,杜又衍生了士,士又衍生了随(隋)、范、彘,而且,士氏后人恢复的刘氏竟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成就了一个帝王之姓,这真是:

杜士随范渊源深,

同根同祖又同宗。

前身本是帝王姓,

唐尧血缘一脉承。

(编辑 余佳)

(图片来自网络)

杜姓历史名人_历史姓杜的历史名人有哪些_名人姓杜历史有哪些

读好文章,就像一览大好河山,精彩不容错过哦~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姓的来历,难道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定数吗?

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故居内,为何有陈毅元帅塑像?

那个时代和那批诗人——唐诗的发展、流变和群星

嵩山中岳庙,缘何有“小故宫”之称?

二十年坚持不放弃,刘霞把转子焊到了世界高度

中华韬略┃连横还是合纵?楚怀王的烦恼

姓氏源流┃都来看看,林氏演绎的这桩公案多有意思!

【遗址陵园】到北京海淀这个村,看看光绪父亲的墓园

感谢您的阅读

名人姓杜历史有哪些_杜姓历史名人_历史姓杜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 ◆ ◆ ◆ ◆

上一篇: 《人民日报》——滕州人为什么“数九”要喝羊肉汤?
下一篇: 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浅谈《红楼梦》人物外貌的描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