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敬铭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他身材矮小,眼睛一高一低,但目光炯炯有神。可纵观他一生,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贵,办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时人说他是“大清户部第一人。”
阎敬铭(1817年~1892年)字丹初,号约盦。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县)人。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
阎敬铭于1834年中举后屡试不第,无奈,参加了举人的“大挑”。这是清政府为了解决落第举人的就业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变通措施。办法规定在会试之后,从落第举人中选拔一批“年力才具可以及时录用者”,授予知县、教职等职衔。大挑的“标准”是以貌取人。由于阎敬铭外貌丑陋,脸孔像枣核,眼睛一大一小、一高一低,身材矮小,不足五尺,所以很难让人有好感。
据说,当阎敬铭一班20人进入文渊阁后,刚刚行完礼,只报出名字,还未来得及自报履历,主持“大挑”的亲王便厉声呵斥:“阎敬铭先出去”。
阎敬铭出局之后,没有别的出路,只得更加发奋学习,终于在1845年考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1847年被授予户部主事。在户部10多年间,阎敬铭刻苦钻研,精于部务,得到了时任武英殿大学士文庆的赏识。
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清军与太平军激烈交战于长江中游地区,主战场湖北军粮吃紧。1859年,因了文庆的鼎力推荐,阎敬铭被任命为湖北粮道。由于在任职期间,阎敬铭把军粮为重点的军需管理得井井有条,获得了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赞赏,他们多次为他向朝廷请功。从而使阎敬铭晋升为湖北按察使。
阎敬铭
咸丰九年(1859)湖北巡抚胡林翼奏调阎总司湖北粮台营务,一年节约帑银十万两,很快升为郎中。旋经胡林翼举荐,又擢授为湖北按察使。同治元年(1862),继任湖北巡抚严树森亦向朝廷举荐阎为“湖北贤能第一”。朝廷命署湖北布政使。不久,又诏命署理山东巡抚,到任后组织镇压捻军和宋景诗领导的起义军。1864年1月,阎敬铭上书皇帝,认为捻军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吏治腐败。他说:地方官吏“敛乡里之财以为饷,集耕种之民以为兵,于事有害无益”。因此,他在山东督师“剿”捻的同时,特别注重整顿吏治,参劾州、县官近百人。时山东连年灾荒,土地荒芜,他用两年时间疏治河流,安抚灾民,亲自前往灾区调查,食宿在农户家中,了解了不少真实情况。离任后,山东绅民在济南大明湖南岸修建阎公祠,以表崇敬。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阎敬铭的因丧父回乡,清正廉洁的阎敬铭不接受朝廷赏赐的办丧补助,自己出钱办理丧事,负债1000多两,许多人为他耿直清廉的作风所感动。
因当时正值国难之时,朝廷没有答应阎敬铭回乡守孝三年的请求,而是让他署理山东巡抚,次月实授。在山东任上,阎敬铭镇压黑旗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取得很大的成果。同时,他还治理运河,开矿山、工厂,为山东做出很大的贡献。他离任之时,又举荐了时任山东布政使的丁宝桢接任巡抚。
在担任按察使期间,阎妥善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得以名声大震。案件的主角是湖广总督官文手下的一员副将。一天,这员副将率领几名新兵闯入民宅,强抢民女,女子死活不从,竟被他们乱刀砍死。死者父母进城告状,县、府官员都不敢过问。阎敬铭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决心为民除害。听说按察使阎敬铭要亲自出面问案,犯事副将便赶紧跑到官文的总督府中藏匿。阎敬铭找到总督府,向官文要凶犯。官文推说自己有病,拒不接见。阎敬铭就拿了被子在总督府的门房过道里住宿、办公。三天后,被困府中的官文实在想不出拒客的办法,只得出来相见,要求阎敬铭留个面子。阎敬铭当即提出:交出凶犯,当众剥夺凶犯的官职,马上押回原籍。无奈的官文只得接受条件,把凶犯交出。
光绪三年(1877)山西发生旱灾,清廷令阎去察视赈务。阎敬铭奉旨与曾国荃一起赴灾区实地考察,为了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他上奏朝廷从周边各省调集钱粮抚慰灾民。当时他派人到湖北、安徽、宁夏等地买粮入晋;又奏请朝廷将湖北、江苏未提入京的六百万石漕米悉数调晋;还奏请裁减山西、陕西等省差役,使灾情逐步缓解。在山西考察时,阎敬铭发现知州段鼎耀侵吞赈灾的公款,将其绳之以法。对克扣赈灾钱粮的吉州知州段鼎耀等人,在查清事实后判处死刑。同年底,礼部尚书恩承、吏部侍郎童华等奉旨赴川,途经山西滋扰州县,每日挥霍白银达千余两。阎先以个人名义致函恩承、童华,劝其检点行事;在其置若罔闻时,又上书追弹,恩承、童华等被严加处置。此举一时震动京华,秦晋百姓交口称快。
光绪五年六月(1879年8月),阎敬铭以山西办赈已毕奏请病休,获清廷允准。八年正月(1882年3月)奉召回京,出任户部尚书。到任不久,就发现时任广东布政使姚觐元、湖北荆宜施道道员董擕翰和候补道员杨鸿典,十年前任户部司员时纳贿营私,假公罔利。在查清事实后,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30日)上本参劾,请求将其“一并罢黜”,上谕从之,三人皆被革职。他决心以此为训,下气力整肃部风。在亲自调阅户部账册,查验各库库存之后,斥革了一批徇私枉法的书办、差役,并建章立制,防止官吏贪污。九年正月(1883年3月),新授兵部尚书彭玉麟未到位,清廷命阎兼署兵部。他疏陈在新疆实行屯田,所产粮食充作军饷,以减轻朝廷负担。
1882年阎敬铭在相继担任山东巡抚等地方职务后,上调中央政府任户部尚书。由于阎敬铭曾在户部任过职,深知户部弊端。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上档房查账。阎敬铭查完了账目再查三库即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亲力亲为,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200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使户部工作面貌一新。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清王朝建立后200多年间,作为全国财赋总部的户部北档房,一直由满族官员把持,财政收支一片混乱。此外,阎敬铭还对户部进行了一次力度较大的改革,北档房是总理国家财赋的机构,一直是满人掌管,但满人大多不懂理财,财权多由其属下胥吏掌握,这些胥吏借此日益猖狂,财政问题也日益严重。除了启用汉人执事户部钱粮,他又实行了各州县钱粮收信册,以杜绝官吏舞弊。此举得到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阎敬铭的这个建议得到实行。经三年治理,库银积蓄达1000多万两,受到清廷的器重。光绪十年(1884)升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行走,晋协办大学士,翌年冬又升任东阁大学士,赐黄马褂,仍主管户部。
十二年(1886)阎七十寿诞,慈禧太后于元旦日亲笔题赐“龙”“虎”字匾。同年,他以年老奏请将军机处或户部二职去其一,朝廷准免其军机大臣职,俾得专心部务。十四年(1888)因反对重修清漪园(即颐和园),被革职留任。不久复职。但他以有病四次上疏辞官,得到允准,同年八月回归故里。
清代的户部在六部中没有吏部那么显赫,不过却是事务最繁杂、最琐碎的部门。户部的各级官员相对其他部门来说也最为专业,整天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好像是个账房先生。清代户部尚书中,比较著名的有三人,除了和珅、翁同龢,还有一位就是声名显赫的阎敬铭。
和珅分管户部多年,又逢乾隆盛世,国库充盈。因此,他就不必为银子发愁,唯一苦恼的就是如何将银子花出去。可是到了晚清时期,大清朝的家就不那么好当了,翁同龢刚刚接任户部尚书时就觉得压力太大,生怕辜负了朝廷的重托。不过,翁同龢死猪不怕开水烫,除了李鸿章要钱不给外,凡是慈禧用钱从不吝啬,在他的担任户部尚书时,国库的账上基本是个负数。
要说会当家,会在艰难的时候当家,那还得数阎敬铭。这个人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理财专家”,八年户部尚书任上,但凡经过他手的银子没有一两不是用在刀刃上的,他一生最看不惯的就是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
咸丰四年,阎敬铭迁为户部员外郎。咸丰九年,湖北巡抚胡林翼上奏朝廷,希望派阎敬铭到湖北协助他办理粮饷事宜。到了湖北以后,阎敬铭总办湖北前敌后方粮饷,胡林翼佩服他的才能,不久上奏朝廷说他“公正廉明,实心任事,为湖北仅见之才。”两个月后,阎敬铭升为湖北按察使,仍兼办粮饷事务。虽然他不在前线,可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也是一个幕后功臣。
光绪八年,阎敬铭被擢升为户部尚书,九年正月,赐紫禁城骑马,署兵部尚书。十一月,因饷款艰难,上疏陈述新疆屯田事宜,要求裁勇以节约军费开支,他的建议通过并在新疆实行。在户部任职时,慈禧每次向阎敬铭咨询理财的办法,他都能非常详细地给出满意的答案,因此博得太后的信任。当时朝廷凡是关于裁减或删除或合并军饷、俸饷、军粮及各省制造局经费等事宜都与阎敬铭商议,再作最后决定。
光绪十年,阎敬铭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总理衙门行走,又晋升协办大学士。十一年,授东阁大学士,赐穿黄马褂。后因慈禧要大兴土木,重修圆明园,阎敬铭上疏加以谏阻被革职留任,光绪十五年,阎敬铭因病请求回家休养。此后由翁同龢接替户部尚书,让人意外的是,在大清财政及其严峻的时期,阎敬铭居然瞒着慈禧积攒了八百万两白银。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故里陕西大荔县丰图义仓
阎敬铭回到陕西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仍沿用作为粮站,是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九(1892年3月7日),阎敬铭逝于山西寄寓。清廷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人生多磨难,有烦恼就要消解,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创作了许许多多《自劝词》,其中目前民间流行很广的“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倘若不消气中气,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则是清代户部尚书阎敬铭所创作的《不气歌》。
(卢剑利)
后记
世间已无阎敬铭
(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阎敬铭,晚清既名且重之臣,晚清官场上特立独行的主儿,首先他长相就有点个,人说他身不满五尺,脸如枣核,就连两眼也不一样的尺寸,穿的也很不入流,看上去就象个寒酸的老儒。年轻时阎敬铭还因这幅长相受过有眼无珠之人的歧视,据说他中举人后,曾满怀热情的参加县级官员的选拔赛,结果面试时,那近视眼主考官一看,这岂不是影响官容吗?大喝一声;出去,阎敬铭恨恨退出,但心并没有由此就变得瓦凉,因为他知道自己这块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阎敬铭本事也是特出的:理财,有“救时宰相”之称。咱都知道,清朝的官员走的都是科举路,念的都是圣贤书,甭说经济管理,连四则运算掌握的不熟,所以他这样的人才在当时实在是凤毛麟角。他当户部主事的时候就因做事一丝不苟、井井有条小有名气。在湖北巡抚胡林翼手下时,则名声大噪,当时胡在镇压太平军,最头疼的就是粮饷。阎敬铭负责为他办理粮草后勤,阎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让胡既无了粮忧又没了饷愁。胡心大悦,极力向朝廷吹捧阎,说他:虽气貌不扬,却心雄万夫,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在官场广为传颂,阎也由此受到了朝廷的瞩目。后来阎敬铭长期在户部当领导,给晚清国库贡献了不少银子,皇家给了他多次的精神兼物质奖励。
阎敬铭的谥号是独一份的,“文介”,介者,耿介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不仅不买顶头上司的帐,连慈禧的金面有时也不给,由此也得罪了这个老女人。所以,1892年阎去世,虽为一品大员,政府却只给了二品官员的荣耀,仅追赠了个太子少保,据说,慈禧甚至抠门的连谥号都不想恩赐一个,有大臣求情,才开了金口,给了这么古怪的一个“介”字。
(二)说你“介’是有道理的
阎敬铭曾在湖广总督官文手下做过事,授按察使,署布政使,既管司法又管财政。官文“贪庸骄蹇”,很不入阎的法眼,不过官文虽然不怎么成器,对阎敬铭还是很看重的,经常在朝廷那给他美言几句。可阎敬铭不领这个情,官文犯事时,阎还是丝毫不给面子,该出手时就出手。
官老爷是个“同志”,对他的男性伴侣极其宠爱,让此鸭当了个副将。这个副将呢,是个男女通吃的家伙,有一次见一美女,心生歹念,那女孩不从,竟被他和喽罗们乱刀砍死。女孩父母进城伸冤,可县、府官员都不敢吱声。独阎大人也,不畏不惧,决心除了这个恶棍。
那家伙听说阎敬铭要出面,慌得赶紧跑到官文的总督府中,官文心疼啊,把小乖藏了起来。阎敬铭一路杀到总督府,跟官老爷要人。官推说病了,不见。不见好啊,阎敬铭吩咐手下,把被褥拿来,在总督府安营扎寨,耗上了。官文没辙,找了两个和阎敬铭关系不错的官员说情,求他放一马,阎愣是不松口,不杀凶犯不回家。官文无奈只好亲自说和求情,阎敬铭答应饶他一命,但是必须当众摘了他的乌纱,打发回老家,不许逗留片刻。爱人的脑袋总算保住了,官文乖乖把凶犯交出。阎敬铭一见那厮,马上叫衙役把他打倒在地,剥去衣服,当众打了四十大棍, 然后发配到边疆。
阎敬铭在户部当尚书,也就是财政部长的时候,办理过一桩很有名的案子:云南军费报销案。古今一辙,报销这事可以玩好多猫腻,而报销者要想顺利过关,就得给户部烧高香。云南的军费报销开始运作时,户部张口要13万,云南方面嫌太多,正在讨价还价的当儿,传言阎敬铭将会成为户部一把手。都知道阎大人铁面无私,两方就匆匆以八万两白银的折中价,把云南军费报销了。
这种事在户部属于潜规则,晚清的愤青们-言官知道内情也不敢吱声,因为牵涉的大员太多,那可是闹不好兜着走的事。可阎老爷来了,言官们知道这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就纷纷上折子揭发这事,阎敬铭也趁热打铁,参劾户部司官“含混草率”,把矛头指向原户部尚书的景廉和王文韶。几经周折,案子终于到了阎敬铭手中。
阎大人一审,案子很快就有了结果。大大小小几十名官员都受了惩处,甚至连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都被降级,王文韶甚至被逐出了军机处,军机大臣,那可是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可阎敬铭愣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云南军费报销案,是轰动一时的大案子,可如果没有阎敬铭,很难想象谁还有胆子去揭穿此等黑幕。
阎敬铭到了户部,自然是辛辛苦苦干革命,一番改革后,当年就多给国库上缴了几百万两银子,慈禧和光绪的凤容龙颜皆大喜,对阎敬铭赞不绝口。有一次慈禧和常委们商议大事,慈禧问恭亲王意见,恭亲王说‘此事得问丹翁“,老佛爷转过头亲切地问;丹翁以为如何呢?阎的字是丹初,叫他丹翁,那可是敬中之敬的称呼,这不折杀人么,慌得阎敬铭赶紧叩头,慈禧笑着说:我平时在宫中提到你,也是这样叫的。
这真是皇恩浩荡了,可和谐没维持多久,君臣两个就闹翻了。缘何?修颐和园也,慈禧为了享乐,要大修游乐宫,可阎敬铭觉得国家正困难,还是大局为重的好,左劝右推,就是不愿意,让老女人老大不高兴。而且阎敬铭再军机因为受了小人气 ,把当时的军机大臣还给辞了,专管财政,硬想胳膊拧过大腿。可慈禧是谁啊?想和我斗?找了个小茬,就给阎敬铭休了。后来,怕对天下臣民交代不过,又给他官复原职,可阎敬铭知道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恩宠和信任,还有什么好干的呢?除非事事顺从。可这实在窝心,还不如眼不见心为净,他连着四次递交辞呈,最终回老家养老去了。
回了老家,阎也没闲着,继续发挥余热,建了一个大义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的仓名:“天下第一仓”。共产党掌权后,把它作了粮站,是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三)节约,节约,再节约
阎敬铭穿一种衣服,布料又厚又硬,时称褡裢布,相当的耐磨耐脏,而且还是他夫人亲手织的。在阎敬铭和下属议事的时候,常听见“唧唧复唧唧”的声音,那就他勤劳的夫人在当户织了。阎敬铭看人先看衣服,如果穿的相当上档次,他就觉得那人不廉不洁,很可能立马打入冷宫,所以要想讨好阎敬铭,那衣服穿的越久越朴实越好,据说。他在山东当巡抚时,当地的布衣比绸缎还贵。可惜投机者太多,他一离开 ,人家照样衣着光鲜。
他对吃的也相当的不讲究,在户部当头时,把部里例行的美味点心给裁了,自带干粮,常从衣袖里拿出一种又硬又粗的饼,旁若无人吃的津津有味。这种饼,他曾经用来清一个县里的学政吃,那学政吃了,私下里偷偷说:哪里是人吃的,简直是祭鬼。
关于阎大人厉行节约的笔记实在太多,连清史稿也把他这品性写进去,在此不一一列举了。当时也有人讽刺他是作秀,可在那个时代,如果真是作秀,也愿意让那样的作秀来的更猛烈些。
(四)结论 世间已无阎敬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