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河北人,您能说出几个?(上)

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河北人,您能说出几个?(上)

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河北人,您能说出几个?(上)他一生刻苦钻研儒家经典,广泛吸收各家学说,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融合各家学说的理论体系,适应了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统一了指导思想,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愿望

春秋历史名人故事_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河北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厚,哺育了许许多多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曾为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崇敬、缅怀和学习。“方志河北”从中选取10位,与读者共同重温他们的丰功伟绩......

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历史名人故事_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荀子

战国

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历史名人故事_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不论是政治思想,还是自然观、认识论和人性论,都批判地吸收了先秦各家学说的成果,明显带有综合百家思想的倾向。他的思想自汉唐以来,始终被学术思想界所重视,对于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00多篇,其中多有重复的,后经西汉刘向校雠,定为32篇,大体相当于今天流行的《荀子》一书。荀子的思想便集中体现于《荀子》一书中。

由于荀子生活的时代统一趋势日渐明显,顺应这种历史潮流,他提出了“天下为一”的政治主张。在游历诸国时,他总是反复宣传这个主张,渴望早日出现统一中国的局面,并极力劝导当时比较强盛的诸侯国的国君,为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努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天下一统、四海一家呢?荀子提出了种种政治理论,概括起来有三条:隆重礼法,尚贤使能,平政爱民。

天命观是殷商以来形成的世界观,这种观点认为人与人类社会是受“天”即上帝主宰的,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神学性质。荀子反对这种天命论,认为所谓的天,只是日月星辰、四时交替的自然现象,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性,它不因为人们不喜欢寒冷就去掉冬天,也不因为人怕走路就缩小大地的。他指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只有与客观对象相结合,才具备获得知识的条件。他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必须用理性认识去校正。可见,荀子已认识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为了避免认识中的错误,荀子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是不可以停止学习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如果努力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实际才干,还可以避免出大过错。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而形成的。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荀子激烈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由于人性是恶的,所以才需要礼义法度。但礼义法度的根本作用,不在于压制或消除人们本有的欲望,而是从长远利益出发,适当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荀子认为人性虽恶,但通过后天的教育,完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对先秦诸子百家都进行了认真的批判,在鉴别取舍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对以后2000多年唯物主义传统以及古代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_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历史名人故事

董仲舒

西汉

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历史名人故事_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董仲舒(约前179—约前104),西汉广川(今景县西南)人。他一生刻苦钻研儒家经典,广泛吸收各家学说,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融合各家学说的理论体系,适应了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统一了指导思想,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愿望,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学术宗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董仲舒早年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佳话。董仲舒学识与年俱增,逐渐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有很多学生跟着来学习,董仲舒就先在家乡一带下帷讲诵,收徒授业。汉景帝时,董仲舒成了《春秋》博士。虽然秩列在百官之列的博士,不是大权在握的官僚,但博士秩卑而职尊。这样来求学的学生就更多了。其中学有所成、地位较高的有褚大官至梁国相,吕步舒任丞相长史,吾丘寿王为光禄大夫、侍中,司马迁为太史令。有些弟子,又开门授徒,也就有了很多的再传、三传等弟子,董仲舒的学说也就越传越广,影响也就日益扩大,于是,董仲舒成为他们的先师、宗师,成为汉代大儒、群儒首、儒者宗。

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贤良会集京师,准备对策,董仲舒作为贤良之首,3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称为天人三策。

汉武帝提出了如何巩固汉朝统治的大问题,董仲舒根据策问,系统阐述了天人感应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决了统一指导思想的历史课题,从此诸子百家争鸣的格局变成了儒家独尊的局面,由此产生了汉代的经学及中国的经学传统。

元光元年对策后,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王相。后回到京师长安,任中大夫。历经官场上的是是非非之后,董仲舒疲于应酬,称病辞去官职。

董仲舒为官廉洁,辞官回到京师长安,只能住陋巷之中。但他一如既往,专心致志地研究经书,修学著书就成了他的主要事业。

虽然如此,朝廷没有忘记董仲舒,有些重大实际或理论问题,皇帝还是经常派使者或是派廷尉张汤等到陋巷董仲舒家中咨询请教。董仲舒也注意着当时社会的动态,经常就所问的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朝廷也接受了董仲舒的一些意见,并付诸实行。

张汤曾多次到陋巷,就刑狱等事,向董仲舒问其得失,董仲舒根据《春秋》经义来回答,后来,整理成为《春秋决狱》,共232事。

董仲舒针对当时外攘四夷,内多兴作,耗费巨大的现实,建议汉武帝节约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汉武帝没有采纳。

董仲舒寿终正寝于家,葬于长安胭脂坡。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此地都要下马,所以人称下马陵。年长日久,讹变为“虾蟆陵”。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凭吊,咏诗写赋的甚多。如许梦麟的诗:“六经不委秦灰冷,三策长瞻汉碣前。”又如释如乾的诗:“高坟独占古城隈,汉武曾经下马来。圣教尊从三策盛,儒林兴自大贤开。”

刘备

三国

春秋历史名人故事_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汉开国皇帝刘备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

刘备早年丧父,家道衰落,生活贫苦,与母亲贩鞋织席为业。后得同宗资助,师从名儒、原九江(治今安徽寿县)太守卢植,学习儒家经典,并与公孙瓒结成好友。刘备不用功读书,喜欢弄狗骑马,讲究穿戴。平常寡言少语,喜怒不见于形,很有城府,谦恭待人,自有主张,好结交豪杰侠士。

光和七年(184),黄巾大起义爆发。各州郡乘机聚集军队,豪强地主武装也就势而起。刘备拉起了一支队伍,关羽、张飞也来投奔。民间传说的“桃园三结义”,虽然不见于正史记载,但刘、关、张情同手足却是真实的。刘备带领这支队伍跟从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

那时,军阀混战,兼并激烈。在随后的十七八年的时间里,刘备先后归附邹靖、公孙瓒、徐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南北转战,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虽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声望越来越高,军队也逐渐扩大,但总是寄人篱下,仰承鼻息,军队聚而复散,地方得而复失,没能成为独树一帜的政治、军事力量。

刘备依附刘表后,有数年相对安定的环境。他总结自己过去的得失,谋划今后的发展,盼望有贤良谋士辅佐自己。当得知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便亲自带领关羽、张飞不厌其烦地一次、二次、三次去隆中寻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深受感动,他针对刘备的情况,纵论天下大势,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概括起来就是“东联孙权,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方针。由此也开始了刘备战略方针的转变,并开创出新的局面。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举兵攻打刘表。刘备逃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北)。曹操占领江陵,又接收了刘琮的军队,声势浩大,要沿江东下,消灭刘备,吞并孙权,统一江南。孙权派周瑜、程普等率水军3万余人和刘备联合,与曹军战于赤壁(今湖北蒲坼西北),用苦肉计,火攻焚烧曹军战船,延及岸上营垒,曹军大败。刘备与周瑜水陆并进,追击曹操于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再加上当时疾病流行,曹军死亡很多,曹操只好引兵北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又南征武陵(今湖南常德西)、长沙(今湖南长沙)、桂阳(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零陵西北)4郡,4郡皆降。后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占有了荆州大部,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占有荆州。从此,有了立足之地,不用再寄人篱下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把占领益州(今四川成都)作为第二步。建安十九年五月,刘备攻克雒城(今四川广汉北)。进围成都数十日,刘璋只得出降,刘备占领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占汉中。至此刘备与曹操、孙权,鼎足三分,标志着三国分裂局面,实际上已经形成。

孙权、刘备两家在荆州之争中,曹操利用孙权、刘备的矛盾,以江南土地封给孙权为条件,要孙权从背后袭击关羽。孙权遂放弃孙、刘联盟,向曹魏称臣,派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荆州全部落入孙权之手,孙、刘联盟瓦解。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袭魏王爵,并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改年号黄初。次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建年号章武。刘备拒不接受群臣劝阻,准备出兵攻打孙权,为关羽报仇。七月,刘备率大军伐吴,沿长江水陆并进。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进军到夷道猇亭(今湖北枝江北)。蜀军从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东)连营到夷陵六七百里,在山林中扎营。六月,吴将陆逊令全军将士携火攻蜀军营,发动猛攻。蜀军40多处营寨全被烧毁,蜀军人马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猇亭败北,给刘备以沉重的打击,再加上岁数已大和过度疲劳,积劳成疾,病势日趋严重。章武三年三月,托后事于诸葛亮,刘备希望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维持帝业。四月,刘备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八月,葬于惠陵(今四川成都南郊武侯祠内)。

祖冲之

南北朝

春秋历史名人故事_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

祖冲之学习非常刻苦勤奋,随着知识的增加,对天文、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祖冲之年轻时就获得了博学的名声,出仕以后,也利用公余时间,坚持钻研学术。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成为大科学家,在数学、天文、机械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祖冲之还研究过“开差幂”和“开差立”问题,从代数学意义上看,这已经是二次及三次代数方程问题,说明在祖冲之时代,我国代数学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冲之经过实测研究,发现旧历法不够精密,便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重新编制。通过精确计算和认真观察,他在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编成大明历。

他在历法计算中引入了岁差现象以后,冬至点是逐年变动的,这就纠正了历法中固定冬至点与天象的不合,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而且回归年(周岁)和恒星年(周天)也有了区分。回归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又叫太阳年,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年”。恒星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个真正周期。回归年要比恒星年短20分23秒。祖冲之经过实测,确定岁差每45年11个月相差一度,这个数值虽然还不够精确,但这一工作在我国历法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祖冲之一生著述甚丰。《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长水校尉祖冲之集》51卷,散见于各种史籍记载的有《缀术》《九章算术注》《大明历》《驳戴法兴奏章》《安边论》《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10卷等,对音乐也颇有研究。大部分著作均早已亡佚,现在能见到的仅《上大明历表》《大明历》《驳戴法兴奏章》《开立圆术》等有限的几篇。

赵匡胤

宋代

春秋重要历史人物_春秋决狱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_春秋历史名人故事

赵匡胤(927—976),世居涿州(今涿州市),本人出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北宋朝开国皇帝,在位17年。

赵匡胤少时好读书习武,技艺超群。在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际,王朝更迭,朝举夕替,赵匡胤经一老僧指点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部下,951年,郭威推翻后汉,自立皇帝,建后周王朝,赵匡胤首拜滑州副指挥使。954年,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皇帝,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参与重建精锐之旅中央禁军,很快使后周“兵甲之威,近代无比”。周显德三年(956),积功至殿前都指挥使,第二年又升殿前都点检,军权极重。959年,当世宗病逝时,在朝中已无人能与赵匡胤的权势相抗衡。

周显德七年(960)元旦,北方镇、定二州传来急报,辽国和北汉联军入侵后周,赵匡胤当日领兵从开封抵达陈桥(今开封市东北陈桥镇)宿夜,五更时分,众军士忽集于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并以黄袍加身,拜赵匡胤,呼万岁,这就是所谓的“陈桥兵变”,赵匡胤立即回师开封,不惊不扰,实现了政权和平交接,建立宋朝,建都开封,改元建隆,是为太祖,史称北宋。

赵匡胤有鉴于唐末以来的兵祸之害,欲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帝国,吸取领兵之将兵权太重的教训,登位不久就有“杯酒释兵权”之举。其目的在于防备“陈桥兵变”的重演,消除隐患,巩固新王朝。不久,赵匡胤以同样手法又罢除了一批藩镇的兵权,节度使一职形同虚设,有名无实。这些措施为赵匡胤统一大业,削平诸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北宋建国时,南方还存在着南唐、后蜀、楚、南平等几个割据政权。同时,黄河以北有辽国和北汉,而辽国又最为强大。赵匡胤参酌枢密使赵普的意见,确定了“先南后北”的方针,即先消灭南方诸国,后夺取幽燕地区。这个决策符合宋初实际国力,南方诸国占据着物产丰富的地区,而兵力又较薄弱,易于攻取,先得南方国土,充裕国计军需,然后再攻占北方强辽,收复燕云地区,是深谋远虑的上策。

赵匡胤经过充分的准备,自建国3年之后就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乾德元年(963),湖南割据政权内乱,于是宋以镇压湖南叛乱为名,出兵湖南,因中间有南唐政权阻隔,宋兵用一箭双雕的计谋,向荆南割据者高季冲借道以绕过南唐,在荆南君臣犹豫不定之时,宋军已兵不血刃占据荆南。乾德三年(965),宋廷以后蜀勾通北汉抗宋为名,派6万大兵两路征讨,两个月之后平定后蜀。开宝四年(971),赵匡胤命潘美领兵自郴州南下讨伐南汉政权,大军很快攻占广州,灭南汉。开宝八年(975),赵匡胤令曹彬为帅,潘美为副,与吴越夹击南唐,最后攻陷金陵,使南唐归宋。稍后,又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的钱弘做和潭泉的陈洪进相继纳土来归。至此南方统一。与此同时,赵匡胤也不忘统一北方,开宝元年、二年和九年都曾出兵北汉,虽无功而还,但给后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宋太祖赵匡胤还致力于内政改革,中心目标是从官制入手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赵匡胤决心从兵、政、财三方面收取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第一“收其精兵”,就是军权集中,由中央直接掌握兵权,这是加强中央集权最重要的措施。第二,“稍夺其权”,就是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加强专制,限定中央官僚的权柄。第三“制其钱谷”,就是财权归中央,规定各地方征收的租赋,除本地开支之外,其余部分一律送交中央,使地方难以形成经济实力雄富一方。同时,宋朝还实行盐、茶、酒、矾、香料专卖制,利在国家,使中央政府财力大增,国用充裕雄厚。

宋太祖赵匡胤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具有积极的意义,结束了自唐末以来200多年混乱纷争的局面,造就了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国家,这是历史的进步,特别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十分有利。但因中央集权过重,造成机构庞大臃肿,官多、兵多、税多,社会矛盾重重,国力日衰,与异族入侵对抗多处于劣势。

宋立国之初,百业待举,恢复发展社会经济也是当务之急。宋廷首重农业,赵匡胤初即位就宣布允许农民尽力开荒,对新开田亩,官府不得纳入田簿征收赋税,以此鼓励农民广开荒田,扩大耕地,发展农业。为减轻人民负担,宋初推行度田均税政策。平蜀后,太祖下令减免租税,废除无名科役,放还被掠人口。在赵匡胤当政期间,农业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针对五代诸侯跋扈,多枉法杀人,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几废的状况,建国不久,赵匡胤就把后周柴荣时制定的《大周刑统》颁布施行,后又重定《刑统》。在刑罚上比五代有所放宽;在执法上,新法废除由军校执法的规定,改由文臣执掌;对大辟之刑(多指死刑)尤禁玩忽,各州必须交刑部审复论决,并不得逼供。赵匡胤还经常派使臣到各地审理案件,把司法权也变相集中起来,悉归朝廷。由于宋太祖重刑典,所以各项法令都得到有力推行,收到实效。

开宝九年(976)十月,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年50岁”。临终有其弟赵光义(宋太宗,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烛影斧声”弑兄谋位的千古之谜,这个故事给他的一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毫无疑问,赵匡胤是一位对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

今天先为您分享其中5位,您还知道哪些河北历史名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上一篇: 龚姓是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
下一篇: 中国古代史试题附答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