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试题[复制]姓名:[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单选题]*○走班2○5班○6班○7班○10班○12班○13班○16班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符合这一时期状况的是
①遗址分布星罗棋布
②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③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④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单选题]*A.①②③(正确答案)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
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
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
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单选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正确答案)3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据此可知
①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
②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
③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
④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单选题]*A.①②③B.②③④(正确答案)C.①③④D.①②④4中国考古学成果表明,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区域的古国文明相继形成。山西陶寺遗址、辽宁西部的牛河梁遗址群、长江下游的含山凌家滩遗址等地的权贵墓中,都发现有随葬玉器和龙形图案。由此可推论出
①中国各地文明进程模式存在极大差异
②中国出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雏形
③中华各区域文明之间都有过直接联系
④初步形成龙的信仰和以玉为贵的理念[单选题]*A.①②B.①③C.②④(正确答案)D.③④5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单选题]*A.种植玉米,兼有饲养家畜B.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明C.阶级出现,形成早期国家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正确答案)6《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单选题]*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正确答案)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7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单选题]*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正确答案)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8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狄族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考古工作在中山王厝墓中发掘出一套九件升鼎(依据周礼,升鼎只能专用于陈设牲肉),其中两鼎烟熏烹煮痕迹,另一鼎壁有篆书汉字铭文,文字典雅优美。这反映了中山国
①学习华夏制度文化
②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③僭越华夏礼制规范
④完全丧失游牧民族习性[单选题]*A.①②B.①③(正确答案)C.②③D.③④9下表为部分先秦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反映出他们
[单选题]*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答案)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10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A.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答案)B.个人发展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D.百家争鸣的需要11《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单选题]*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正确答案)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12右栏所示内容为“四科”,是《汉官仪》中所记载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它反映出[单选题]*A.汉朝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员B.儒家观念已经成为察举的标准(正确答案)C.“四科”便于对官员“明功过”D.察举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13学者马孟龙指出:“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真正形成和得以稳固的伟大时代。从春秋时期的民族大家庭初步形成,到此时的真正形成,时间之流又淌过了七八百年,这时的‘中国’已涵盖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城内外以至粤江地区十分广袤的地域。
”下列史实属于这一“伟大时代”的是[单选题]*A.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再次实现统一B.华夏认同的观念开始产生C.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D.始设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正确答案)14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班固评定人物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单选题]*A.伦理道德和品行(正确答案)B.思想主张和成就C.爱国情怀和壮举D.聪明才智和影响15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方逐渐形成“龙门--碣石”(从山西陕西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为界的农牧分界线。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畜牧业经济一度在北方的主要农业区域大肆扩张,但在经历一段时期的繁华之后,继而重新衰退,到北魏中期,中原地区一度变为牧场的土地又恢复了农业生产。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A.北方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B.各族统治者推行不同的经济政策C.大量内迁民族成为农业居民(正确答案)D.北方统一后汉族地主把持了政权16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单选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正确答案)17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单选题]*A.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B.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正确答案)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8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和隋朝在诸多领域均有创新。下列对两朝采取的措施叙述均准确的是[单选题]*A.秦朝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正确答案)B.秦朝在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C.秦的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隋朝修订并颁布《永徽律疏》D.秦朝在南越设置西域都护府;隋朝册封谯国夫人治理岭南19初唐时,宰相薛元超认为“平生有三恨”,第一为“不以进士及第”。中唐时,礼部员外郎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十二日)而周闻天下。”这反映出[单选题]*A.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受时人推崇(正确答案)B.才能是唐朝官吏选拔的唯一标准C.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已消失殆尽D.唐朝士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20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单选题]*A.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B.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正确答案)C.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D.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21(10分)司马迁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司马迁身上体现出的历史学家的优秀品格,并说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史学家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4分)[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0分)古代赋役
材料一(董仲舒说)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供);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唐会要·租税上》
(1)依据材料一,概述秦代农民赋役状况。(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唐中期赋役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