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习近平、王岐山、韩启德:他们在陕西留下了足迹

习近平、王岐山、韩启德:他们在陕西留下了足迹

习近平、王岐山、韩启德:他们在陕西留下了足迹习近平、王岐山、韩启德:他们在陕西留下了足迹

凤凰资讯 > 历史 > 凤凰网知青频道 > 知青名人录 > 正文

习近平、王岐山、韩启德:他们在陕西留下了足迹

2009年11月13日 10:46西安新闻网【】【】

老梁讲历史名人_老梁讲历史人物故事_名人讲历史老梁的故事

老梁讲历史名人_名人讲历史老梁的故事_老梁讲历史人物故事

名人讲历史老梁的故事_老梁讲历史人物故事_老梁讲历史名人

老梁讲历史人物故事_老梁讲历史名人_名人讲历史老梁的故事

名人讲历史老梁的故事_老梁讲历史名人_老梁讲历史人物故事

老梁讲历史名人_老梁讲历史人物故事_名人讲历史老梁的故事

2008年3月,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一批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走上了工作岗位,肩负起改革发展的重任。他们中有一些人曾在陕西学习、生活和工作,在三秦大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是陕西的光荣和骄傲。本报对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略加整理,提供给广大市民读者,从中了解他们在陕西的情况,回顾他们奋进的印记,见证共和国成长的历程,并在未来发展的岁月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期待和信任!

习近平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现任职务国家副主席

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插队,并和朴实的老乡成为朋友。时至今日,他都难以忘记那段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度过的岁月,他说:“这段时期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就像贺敬之那句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带着两大箱书走进梁家河

在这个陕北小山沟里,习近平这个名字,是家家户户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他们说,“习近平是从梁家河村出去的。”1969年的秋天,16岁的习近平,带着两大箱的书,来到梁家河村。当时梁家河村来了12个来自北京八中的知青,习近平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梁家河村的老支书老梁回忆说,习近平每天书不离手。很快,习近平已经学会锄地、送粪,一挑两个篓,100多斤,走路最快,上山还跑,“他个子高,跑得比谁都快”,老梁回忆道。

带领村民办起延川第一口沼气池

1973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74年1月,习近平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他就当了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打了三个坝,搞了42个沼气池,打了一口大井,不到两年,干得不少了,不简单。”老梁说。打坝是当时陕北农村,尤其是山沟里最重要的事情。打坝就是在每个山沟里,筑一道大坝,挡洪水,防水土流失,也保护庄稼和粮食。习近平还带领村民办起了延川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梁家河村的做饭、照明问题。他在梁家河前后将近7年,是当年来到梁家河的12个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一个。1975年,习近平带着两箱书离开了梁家河,进入清华大学求学。

期盼重返延安看望父老乡亲

回忆起曾经的这段岁月,习近平说:“这种历练让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参加了陕西代表团全团审议,他充分肯定了陕西过去五年的发展,他说:“陕西的巨变让我感到由衷自豪。”习近平关切地询问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特别问及西安地铁建设,以及当前的物价情况。最后,他饱含深情地说:“延安人民养育了我,培养了我,这要用一生来报答。我也一直在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到陕西去,重返延安,看望我们的父老乡亲,和延安的同志一起共商家乡发展大计……”

刘延清

凤凰资讯 > 历史 > 凤凰网知青频道 > 知青名人录 > 正文

习近平、王岐山、韩启德:他们在陕西留下了足迹

2009年11月13日 10:46西安新闻网【】【】

韩启德

在临潼当过“赤脚医生”

现任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8年,韩启德被分配到陕西省临潼县的一个公社卫生院,当上一名“赤脚医生”,一干就是10年。他的认真、努力、敬业得到了当地老百姓认可,方圆百里都知道有一个“韩大夫”。问病求医者不惜远道而来。回忆起这段日子,韩启德说:“我从心灵上感到是愉悦的。”因为这让他真正感受到,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后所带来的莫大幸福。

“赤脚医生”一干就十年

1945年7月19日,韩启德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68年,他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临潼县的一个公社卫生院,当上一名“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10年。在偏远落后、缺医少药的西北农村,不仅生活条件尤为艰苦,而且医疗条件十分恶劣。但是,韩启德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一边苦读书本,一边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医疗实践中。他艰苦奋斗,勤奋工作,自己想办法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建立起最基本的卫生设施,他既当大夫又当护士,精心为病人解除疾苦。

方圆百里都知道有个“韩大夫”

为了抢救危重病人,他常常守护病人几天几夜。经他诊治的病人,只要觉得没有把握,他就会骑自行车上门随访。在艰苦的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医疗实践,他的医术不断得到提高,方圆百里都知道有一位“韩大夫”。经他诊治的病人,常常会偷偷地用手帕包着几个鸡蛋和白馍放在他的窗台上。农民群众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这位“人民大夫”最真挚的感情。

“我从心灵上感到愉悦”

为了能更好地为当地群众解除痛苦,韩启德创造条件建立了简易病房,随后手术室、化验室等在他的努力下建成了;同时,他还开展了如白内障、疝气、胃大部切除等手术。这一段时期,对于韩启德来说,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工作是极其辛劳的,回忆起这段日子,韩启德说:“我从心灵上感到是愉悦的。”他真正感受到为人所需要,感受到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后的莫大幸福。他的身体里仿佛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这种激情一直推动着他为了理想、为了他所爱的医学事业贡献全部的力量。

李建国

曾任陕西“一把手”10年

现任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

“我深深地热爱着陕西这片土地,深深地热爱着陕西人民。无论党安排我在什么地方工作,我都会思念陕西的山山水水。”2007年3月25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李建国在即将离任陕西省委书记职务时深情地说,这一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任十年 陕西经济稳步增长

1997年,李建国从天津走进陕西,并担任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97年以来,陕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383.9亿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半。陕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离任感言 祝愿陕西人民更幸福

2007年,当李建国离任陕西省委书记职务时,他饱含深情地说:“近10年来,我始终牢记中央的嘱托和陕西人民的期盼,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努力工作,把‘知天命’之后的这段年华,全部融入到了陕西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在推动陕西全面振兴、实现三秦儿女福祉的进程中,我与大家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陕西人民是我的良师益友,延安精神使我终身受益。我深深地热爱着陕西这片土地,深深地热爱着陕西人民。无论党安排我在什么地方工作,我都会思念陕西的山山水水,我都会铭记与同志们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我对陕西的未来充满信心,陕西大有希望,衷心地祝愿陕西明天更美好,陕西人民更幸福!”

王岐山

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

现任职务国务院副总理

谈起王岐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莫过于1999年处理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崩盘事件以及2003年临危受命处理北京非典疫情。你知道吗,这位新任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在陕西工作学习了十年。

在陕工作学习十年

王岐山1948年7月生于青岛,山西天镇人。1969年,在延安插队。1971年后,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1973年进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1976年毕业。

1979年,王岐山离开陕西,前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借调走了王岐山,他从此步入从政之路。

临危不惧的“救火队长”

2003年4月,非典疫情如火,临危受命的王岐山没有怯场。他的一句“军中无戏言”和他那张强硬焦灼的面孔一起,留在了国人的记忆深处。2003年6月24日,也就是王岐山到任的第65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警告,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自信是王岐山一贯的作风,在担任北京市代市长期间,他经常鼓励市民:“你们信么,我信!”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金融实战经验。在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期间,他还兼任建行与摩根斯坦利合资的中金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1998年,作为投资银行家的王岐山成功打消了投资机构的疑虑,重建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顺利地完成了中国移动香港上市的承销工作。1998年到广东省担任常务副省长期间,王岐山又因为成功处理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国投破产事件以及红筹企业深南公司重组,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他被媒体称为“救火队长”。

对于王岐山此次出任国务院分管宏观经济与金融的副总理,人们充满期待。

刘延清

上一篇: 弘扬黄河故道文化 讲好黄河故道故事
下一篇: 作文素材 | 100个描写外貌的佳句尽收囊中,写作文再也不怕词穷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