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故道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故道自然资源丰富
历史上黄河下游堤防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2540年里,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元、明两代先后在商丘设立“治河指挥中心”,修筑南北两岸大堤。黄河故道流经商丘136公里,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遗存的黄河大堤,是商丘人民治理黄河、战天斗地的精神丰碑。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前会长姚汉源先生说:“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数千里的黄河大堤,又何尝不是?”
民权“黄河故道世界湿地公园”,全省唯一;“申甘林带”被誉为“河南塞罕坝”。梁园区从孙福集乡到刘口镇,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国字头”生态旅游文化风景区,宛如3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44公里的黄河故道上,成就了一个美丽的商丘城市后花园。
(二)文物遗存集群大
商丘境内黄河故道沿线,分布着很多文物遗存集群。圣贤遗迹群主要有庄子故里、庄子陵园、庄子漆园、舜子商均墓遗址、伊尹祠、营廓台、扳倒井、仓颉祠(墓)、将军庙、汤王陵、汤王盟誓台等;古寺群主要有白云寺、清凉寺、观音寺、木兰祠、蒙墙寺遗址、待邻寺遗址、待宾寺遗址、天齐庙等;古台观群主要有火神台、葵丘会盟台、三陵台、老君台、赭霞台、包公晾米台等;古泽群主要有孟渚泽、崆峒泽遗址、黑龙潭等。
二、商丘黄河故道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商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相对较小的文化产业发展体量不相匹配。二是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开发。由于对文化资源的定位不准和创意不足,大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停留在展厅里,或被国外和省外一些机构开发利用,如历史传说花木兰就被美国拍成电影。三是品牌影响力弱,缺乏知名文化品牌。
三、关于商丘黄河故道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几点思考
(一)树牢机遇意识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河南将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加快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
商丘要抓牢这一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主动作为,真正把商丘的文化建设纳入全省甚至全国的大盘,推动文化高地的构建。
(二)做足方案功课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要有战略眼光、时代目光、国内国际视野,凸显商丘黄河故道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谋划突破口。
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博物馆”。吸纳黄河故道全流域的文化特色,突出商丘文化元素,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博物馆”。
线状打造“黄河故道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科学调整种植养殖方式,打造商丘段“黄河故道绿色农产品产业带”,努力让“明清黄河故道”成为“绿色农产品”的“代名词”;推进生态农业与故道文化的充分融合,实现“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康养廊道、旅游廊道、致富廊道”目标。
片状打造商丘全域旅游样板区。发挥商丘文化大市和旅游资源大市的优势,以“融合发展”为思路,加快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完善商丘全域旅游空间体系,打造文旅产业IP,推动故道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争当全省乃至全国文旅融合的“模范生”。
在重塑故道文化形象上下功夫。一是深化黄河故道文化的系统性研究,防止偏、散、乱、碎片化现象,加强对黄河精神的提炼和宣传。二是推动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建设“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企业,加强对“商丘老字号”保护。三是精心编纂《黄河故道文化全书》,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公共数据库”。创作文艺精品、举办民俗文化周、推进“文化之乡”建设,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是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推动故道文化“走出去”。
(三)讲好故道故事
构筑平台。充分利用华商节、木兰文化节等节会,搭建传播黄河故道故事的平台和载体,大力宣传商丘厚重的黄河故道文化,讲好商丘独特的黄河故道故事,进一步扩大商丘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用活载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统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微信、微博、快手等新媒体介质的宣传作用,进一步扩大黄河故道文化和商丘黄河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创新方法。认真组织开展商丘黄河故道故事的发掘和整理,选取历史片段、人物轶事、风土人情等,通过戏曲、电视、微电影、动漫、实景演出等多种形式,讲述商丘人民治理黄河的典型事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堵口救灾的历史场景,再现古今著名治黄人物的感人事迹。通过举办黄河故事演讲比赛、摄影大赛、征文大赛等,传承黄河故道文化,弘扬黄河精神。
讲好故事。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的精气神,以及历代治黄过程中所形成的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忧患意识、奋斗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要讲好黄河故道的故事,一是讲好黄河文化根源性故事。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讲好河南黄河故事首先要聚焦中华文明起源。讲好帝喾之子契、元代贾鲁、明代刘大夏、清代潘季驯等治理黄河的故事。通过讲好历代河南治理黄河的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二是重点讲好黄河故事的商丘篇章。讲好与黄河故道有关的商丘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故事。如淮海战役的故事、英烈的故事、“河南塞罕坝”精神、“老坚决”潘从正等劳模的故事、“引黄工程”的故事、李学生等“商丘好人”的故事……使之与黄河精神的传承弘扬有机结合起来,深刻揭示黄河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
(四)做实措施保障
组织保障。市县成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故道文化”领导机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把商丘与上、下游的黄河文化、故道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放在一起,共同推进。
制度保障。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已于2022年10月30日通过,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2021年7月,我市已颁布《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2022年10月,我市出台了《商丘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在真正抓好上述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颁布《商丘市黄河故道保护条例》及《商丘市黄河故道文化保护条例》等,完善商丘黄河文化保护体系,实施法律保护和全民保护,营造社会各界共同保护黄河文化的氛围。
财力支撑。资金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故道文化”成效的关键,要广开财源。一是积极努力,主动作为,多申请相关的项目。二是地方财政的融资。三是开拓思路,重视民间资本的投入,确保他们有投入有收入,敢投入善投入。(作者:林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