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在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有三座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明穆宗朱载垕(hòu)的昭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皇太极的昭陵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完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因其位于沈阳城的北部,俗称“北陵”。
网上搜索的几张航拍照片。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明清皇家陵寝: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审议通过将明显陵(湖北省钟祥市)、清东陵(河北省遵化市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清定陵、清惠陵、昭西陵、定东陵)、清西陵(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以“明清皇家陵寝”名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上,同意扩展明十三陵(北京明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明定陵、明庆陵、明德陵、明思陵)、明孝陵(江苏省南京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在中国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上,同意扩展盛京三陵(辽宁新宾县清永陵,沈阳清福陵、清昭陵),列入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清昭陵是谁的墓(清昭陵地宫被打开过吗)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明清皇家陵寝”符合如下世界遗产标准:标准Ⅰ:卓越的建筑群与满足风水标准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使得明清皇家陵寝成为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标准Ⅱ:陵墓展现着一个发展阶段,前朝的传统融进了明清的架构,又成为后代接续发展的基础。标准Ⅲ:这些皇家陵寝是主导了这一世界500余年的文化与建筑传统的杰出代表作。标准Ⅳ:皇家陵寝的建筑完美地融入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组合。它们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杰出实例。标准Ⅴ:明清陵寝是对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信仰、世界观和风水理论的辉煌图解。它们既是埋葬显赫人物的庞大处所,又是演绎中国历史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舞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评价全文: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2011年12月29日晚到达沈阳,30日早晨起床,早餐后,我们一行4人(阿伟、阿灿、阿军)便前往清昭陵。上午9点40分,到达清昭陵。照片均使用2008年10月购买的PanasonicDMC-LX3拍摄。
神桥是一座三孔石桥,横跨的水面称玉带河。在帝陵前引水、架桥,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前有照,后有靠”的理想风水环境。
过了神桥,远远望去,前面是一个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嘉庆六年即1801年增建。
穿过石牌坊就到了正红门,是陵寝的总门户。东西两侧各有琉璃壁,照壁心为海棠形,内嵌五彩琉璃蟠龙,所以又叫做龙壁。
三洞拱门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西侧为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
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更衣亭是皇帝谒陵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西侧宰牲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
进入正红门,是平坦、空阔的石板路。进入正红门后,中间为中轴线神道,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包括皇帝绝对禁止乱行。
神道的两侧茂密的松林里,依次掩映着华表1对,石兽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6对,被称作十二御林。明末清初道士苗君稷曾经有诗句描写这些石像生:“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神道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
神道中央的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立有康熙御笔的“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康熙二十七年(1688)立。“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述了皇太极的文治武功。碑文共1810字,由清初名臣高士奇撰拟。这块圣德碑高达5.45米,总重超过50吨,其石材据说采自600多公里外的北京地区。把神功圣德碑亭建在神道中间,使目光不能从正红门一眼望到陵寝所在的方城,据说也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的两座为仪仗房和果房,西侧两座为茶膳房和涤器房。
碑亭两侧类似华表的装饰叫望柱,二者的区别在于华表的柱身为圆形、有龙形纹饰、顶端为蹲兽,而望柱的柱体为八棱形、纹饰为云纹、顶端装饰桃形物。
继续北行,就看到昭陵的核心区域——方城。方城建成于顺治八年(1651),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方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高6.15米,城墙四角各建有一座重檐十字脊角楼。方城的正门叫隆恩门,也是进出陵寝的唯一大门。
在秦汉唐宋时期,皇陵围成方形,每面各开一个门,封土居于中央,这就是方城的来由。明代朱元璋对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三进院落,前方后圆,封土在最后一个院落,只留南面一个大门,明陵称为恩门,清陵称隆恩门,俗称宫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高3层,是昭陵的最高建筑。这五凤楼与沈阳故宫中的凤凰楼颇为相似,如出一辙。据说当年在五凤楼顶楼设有四条金链,寓意“江山万代”。到民国年间,随着大清“江山万代”梦想的破灭,金链也不翼而飞。
隆恩殿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居于方城中心,它是供奉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建于崇德八年(1643),顺治七年(1650)定名为隆恩殿,康熙三十年(1691)改建。
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阁内有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神龛,里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大祭时将神牌从暖阁中移至宝座上接受祭享。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
东配殿
西配殿
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东配殿用于存放大祭时的祝板、制帛。每当隆恩殿大修时,隆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西配殿是举行忌辰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只用于做佛事用。
西配殿左前方建有一座汉白玉四角歇山顶小亭,叫“焚帛亭”,也称“燎炉”,是大祭时焚烧祝版、制帛、金箔、银箔等祭品的地方。
网络上搜索的一张照片,便于看官了解石柱门的位置。
隆恩殿后面有石柱门(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古代只有皇帝陵内才可以设置石柱门,也叫照牌、冲天牌坊,为嘉庆年间增设。
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不能实用,象征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
绕过石祭台,是方城的北门,券门之上即是方城明楼。明楼建成于康熙四年(1665年),方形重檐歇山顶,全高23.6米。穿过门楼下面的券门,即进入所谓的“月牙城”。月牙城又称“哑巴院”,是方城和宝城之间的过渡地带,因形如新月而得名。
网上搜索的一张照片。
在月牙城的北墙上嵌有一座琉璃照壁,据说神秘的地宫入口就在照壁后面。月牙城城高6米,比方城略低。
网上搜索的一张照片,方便各位看官了解。
月牙城北是一座用青砖砌成的半圆形城,这就是宝城,也叫“罗圈城”。城墙上建有垛口,墙外是茂密的林木,墙内建有环形青砖步道。
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宝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象征人缺,有悲伤离散之意,以此来表示对墓主的哀悼。
宝城中间的馒头形土丘就是宝顶,也叫“独龙阜”。宝顶用以白灰、沙子、黄土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掺和糯米汤夯筑而成,高约7米,周长110米。宝顶尖上不偏不倚长着一棵榆树。原来宝顶上生长的老榆树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补种的,后老化枯死,现为80年代末补栽。
据说这是为效法永陵而栽的。关于这棵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杈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来,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已经没过树杈,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杈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被砍的地方就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天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杈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住下来,安营扎寨,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长眠在宝顶之下。史书记载,皇太极和皇后在崩逝后都实行了火葬,宝顶下埋葬的应该只有“宝宫”,也就是骨灰瓶。
方城城墙四角有角楼。角楼上有一宝葫芦,寓意陵寝平平安安。不同角度拍摄的——角楼。
方城明楼。
站在城墙上拍摄的方城内景色。
用时不到1个小时,游玩结束。2011年去昭陵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是世界文化遗产,那个时候对世界文化遗产也不了解,在沈阳朋友的推荐下去了北陵、沈阳故宫、大帅府匆匆一游。另外就是那个时候的摄影水平也一般,拿个照相机能拍就行,也没有什么取景、构图的意识。
本人写行记,目的是:一是把自己行走过的地方所拍摄的照片逐一梳理出来,配以文字说明,相当于电子相册,便于自己去翻阅、回忆。二是方便其他朋友去参观游览时,读到此篇行记能对想去的地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仅此而已。
毕淑敏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人生有三件事情不可俭省》:“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是旅游;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罗曼罗兰有一句经典语录:“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让生命更加精彩。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二者同时进行,又缺一不可。就如有人总结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余光中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旅行也是一种学习,世界那么大,必须去看看,用眼睛享受风景、鼻子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静谧、脚步去丈量秀美山川。祖国那么好,必须去走走,走遍名山大川,走遍中国56处世界遗产(2021年7月增加为56处),就是理想和愿望。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远方,无论有多难、无论有多远……
下一篇: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二)——明孝陵
链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链接:北京、大连、旅顺、威海、青岛之旅
链接: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行记
链接:北京行记(五)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链接:北京行记(六)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上)
链接:北京行记(七)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下)
链接:北京行记(八)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
链接: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行记
链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行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