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别称雪城,是黑龙江省辖地级市,牡丹江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上,与俄罗斯边境线长211公里,牡丹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牡丹江属温带季风气候,素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牡丹江因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横跨市区而得名。自古以来,牡丹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李荆璞(1908年—2000年),曾用名李荆朴,别名平南洋,黑龙江宁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李荆璞少年时就给地主打活,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本县组织农民起义,组建反日自卫队,任队长。1932年在中共组织领导下自卫队改编为平南洋游击纵队,任纵队长。率部在本县东南山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吉东工农反日义勇队队长、绥(芬河)宁(安)抗日同盟军师长、东北反日联合军第1师师长、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1师师长。率部在林口、勃利、依兰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9年回国后,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第120师骑兵支队3团政治处主任。1945年8月任绥蒙军区武装委员会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赴东北,任牡丹江军分区(后为军区)司令员兼中共牡丹江临时省委书记,成为中共领导下的牡丹江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组建了万余人的武装部队,率部歼灭近万人的地方反动武装和土匪,活捉了国民党军滨绥图佳少将保安司令,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1947年起任合江军区副司令员兼佳木斯市卫戌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热河省军事部部长、热河军区(后为省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校长。1962年调任国防部第七科学研究院(后改为第6机械工业部七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刘华清进行该院组建工作。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2000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李荆璞撰写了近60万字革命回忆录,并写有自传体小说《长白雄风》。
牡丹江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领
孙三(1915年—1999年9月5日),黑龙江宁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曹孟朴(1907年—1991年9月2日),黑龙江宁安人,1964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纪亭榭(1912年—2009年12月7日),黑龙江东宁人,1964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吴克仁(1894年—1937年11月9日),字静山,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人,国民革命军中将,抗日爱国将领。
吴克仁童年入乡塾受启蒙教育,民国成立后入县城高小和中学肄业。1915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后入皖系边防军,后转投奉军,积功由排长累迁至营长。1925年赴日本学习炮兵。回国后任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后改任东北炮兵第十八团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退入关内,时任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七师副师长。1933年日军侵犯热河,继犯长城,遂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初与敌战于古北口,后调至滦东组织防御。次年晋升为一一七师师长,1936年4月升为六十七军副军长,随军长王以哲驻延安,执行合作抗日的协定,为红军输送弹药物资,不久擢升为六十七军中将军长,驻防皖北豫东。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当即通电请缨参战,旋接令集结全军沿津浦路北上沧州,接应退守马厂一带的二十九路军,指挥所部顽强抵抗,屡屡出击,毙敌甚众,击毁日军汽艇5艘,缴获山炮3门。10月奉命转隶平汉线第一战区,防守临名关(今永年),曾督部力战御敌,迭施反击,所部伤亡惨重。不久奉命调离北战场,开往淞沪作战,驻防青浦一带。11月奉令率部进抵松江,在黄浦江北岸阻击日军谷寿夫师团。亲临第一线督战,屡次击退日军进攻。旋日军调集援兵攻占松江城东、南、西三面,企图合围六十七军,67军为掩护淞沪战场我方大部队撤退,死战不退,坚守至9日。完成阻击任务的67军已伤亡大半。吴克仁率余部从北门突围西撤,在苏州河架设浮桥时,不幸中弹殉国。
198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吴克仁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萨布素(1629年—1701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宁古塔南马场(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爱国将领,抗俄名将,民族英雄,首任黑龙江将军。
1664年萨布素为宁古塔骁骑校时,曾带兵抗击沙俄入侵者,后来累迁至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在当地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基本上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军。1685年,奉命率兵围攻雅克萨城,俄军首领托尔布津投降,被遣返俄国。1686年托尔布津又率兵至雅克萨筑城盘踞,萨布素遂引兵抵雅克萨城下,大败俄军,使其龟缩城中。沙皇政府闻讯急忙派遣使臣来华,要求停战,并声明已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同中国谈判,萨布素奉命撤围。1689年清廷使团赴尼布楚与俄方代表戈洛文谈判,萨布素为使团成员之一,率水师溯流至尼布楚,以保证清朝使团的安全。康熙二十八年,双方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萨布素历任数十年“忠直无隐”、“家无余财”,降职后仍率卜奎(齐齐哈尔)民众治理水患。1701年,萨布素因积郁成疾,卒于黑龙江将军衙门。
马骏(1895年—1928年),又名马天安,吉林宁古塔(今属黑龙江省宁安市)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和领导者之一。
1915年他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初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参加到周恩来等组织的“敬业乐群社”,后考入南开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他站在前列奔走呼号,发起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京津地区主要青年领袖之一。他与周恩来、邓颖超等20多名进步青年共同创立了革命进步团体“觉悟社”。邓颖超评价他“具有高度的爱国思想,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工作干练,认真负责,他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不怕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革命精神”。1925年秋马骏赴莫斯科留学。他与王稼祥、张闻天、邓小平、杨尚昆、左权、伍修权等人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第一期学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马骏学习非常刻苦,很受同学们尊敬。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大江南北,正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研习社会理论的马骏毅然受命归国,担负起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的组织恢复和重建工作,马骏在东城、崇文等区积极开展秘密活动,很快重建起北京市委,但不久被奉系军阀拘捕,1928年2月英勇就义,年仅33岁。马骏牺牲后,北京民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安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他举行了公祭仪式,并把他的坟墓迁到北京日坛公园,供后人瞻仰缅怀。
“八女投江”雕像
安顺福(1915年一1938年),朝鲜族,黑龙江省穆棱县(今穆棱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八女投江”烈士之一。
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屯子里成立了党支部和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她16岁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们站岗、放消、抓坏人、贴标语。1933年1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有7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民族恨、家乡仇,使安顺福更加坚强。她心里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毅然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4月抗联各军向宝清集中,5月从宝清出发开始西征,这时安顺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随军西征,在征途中,安顺福和妇女团的同志,与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翻岗越岭,穿行在鸟兽集居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一路风餐露宿,野菜野果充饥,生活极端困苦。1938年10月下旬一天的拂晓,在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下游,柞木岗山和大小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子中(现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东北四公里处)与日伪军熊谷部队激战,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她同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捐躯,年仅23岁。
1938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闻讯后,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1982年10月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建起八女投江纪念啤,碑文正面刻着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手书:“八女英魂,光照千秋”。2021年3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之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其余七名烈士分别是:
冷云(1915年—1938年10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人,"八女投江"带头人,牺牲时23岁。
胡秀芝(1918年—1938年10月),黑龙江林口人,牺牲时年仅20岁。
杨贵珍(1920年—1938年10月),黑龙江林口人,牺牲时年仅18岁。
郭桂琴(1920年12月19日—1938年10月),黑龙江林口人,牺牲时年仅17岁。
黄桂清(1918年—1938年10月),黑龙江林口人,牺牲时年仅20岁。
李凤善(1918年—1938年10月),黑龙江林口人,牺牲时年仅20岁。
王惠民(1925年—1938年),黑龙江林口人,牺牲时年仅13岁。
李范五(1912年5月3日—1986年5月7日),原名李福德,曾用名张松,黑龙江穆棱人。
1929年在哈尔滨第一中学读书时,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修筑铁路的学生运动。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1932年5月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回到东北进行抗日斗争。曾任中共穆棱、宁安县委书记,吉东特委组织部部长、特委书记等职。1936年到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地方党务科科员,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部训练队指导员,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兼职教员。1941年起任中央情报部敌后组研究员、情报部总务处处长。1945年6月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三江军区政委,中共三江省委书记。1946年起任中共合江省工委书记、省委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副政委,合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林业部第一副部长,中共林业部党组副书记、书记。1958年起任黑龙江省省长、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第二书记、省军区第二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会委员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1983年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5月退休,1986年5月7日病逝于北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李范五同志衷心拥护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不顾年老多病体衰,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赶写党史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三十多万字的宝贵史料。在病危期间,依然关心我国林业的发展,参加了《当代中国的林业》一书的编著工作,并写下了《我对林业的回忆》,直到去世前的几个小时,他还在修改最后一本革命回忆录,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玉清(1899年—1940年),原名黄亨镐,又名韩亨镐,黑龙江穆陵人,抗日英烈。
黄玉清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5随父迁移到黑龙江省穆陵县向阳村,加入中国籍,1913年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28年曾带领本村的贫苦群众,与地主进行反抗盘剥、压榨的减租减息斗争。1929年他因组织同反对抗日的反动基督教牧师的斗争,被伪警察署关押两个多月。出狱后他继续领导群众进行反日斗争,表现出他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在斗争的实践中,他逐渐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主动靠近党组织,接受党的领导,按照党的要求从事各项活动,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共穆棱县下城子区委书记,不久又担任了中共穆棱县委宣传委员。1932年11月遵照党的指示,他来到密山县哈达河一带,从事筹建密山县委的工作,并在密山县委成立时,当选为县委委员兼西大林子、白泡子地区区委书记。与此同时,他积极组织这一地区的群众建立秘密的抗日组织—“反日会”,使这一地区的反日斗争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934年秋黄玉清被调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在他和其他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四军不断壮大,1936年4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的番号正式启用,黄玉清继续任军政治部主任兼一师主任。从1939年冬到1940年春,他率领总部留守部队和五军三师的一个团,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继续顽强地战斗在宝清、富锦、勃利一带。1940年2月20日,黄玉清等20 名抗联战士被数10倍的日伪军包围在宝清县南的石灰窑里,激战中黄玉清不幸牺牲,时年41 岁。
2015年08月24日,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牡丹江籍抗日烈士
张镇华(1909年—1940年4月),黑龙江省宁安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3师师长,牺牲时31岁。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凤麟(1911年―1942年),黑龙江宁安县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二团副团长,牺牲时31岁。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冯丕让(1896年—1941年),黑龙江省穆棱县(今穆棱市)人,抗日烈士。
冯丕让原是辽宁省宽甸县人,1907年11岁的冯丕让在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随父务农。1932年他随同父母、亲友远离故乡,来到穆棱落户,1933年3月冯丕让参加了党领导的麻山村抗日救国会,4月被选为麻山村救国会会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初冯丕让任穆棱县奎山区抗日救国会会长、中共奎山区委书记,他发动和组织爱国群众,给吉庆沟里的抗日队伍送粮、捐款、购买药品、布匹和枪支弹药,使吉庆沟成为抗日活动的根据地。1936年3月冯丕让担任抗联五军军部副官长。冯丕让和五军副军长柴世荣、军政治部主任季青,各领导一支抗日队伍,分别活动在穆棱县下城子村(今下城子镇)、悬羊砬子、兴源村(今兴源镇)猴石沟、雷锋村(今河西乡)雷锋岐沟一带,冯丕让以兴源村猴石沟屯为根据地,在大顶子山建立了密营,活动在猴石沟、扣河沟一带。
1940年,冯丕让带领一支队伍100多人,从林口刁翎经过奎山、华山转战到穆棱县兴源镇猴石沟大顶子山,继续打游击。1940年秋冯丕让担任抗联三支队长兼参谋长,率领队伍辗转来到穆棱县白石砬子,他化装下山为部队筹备冬装时,被日伪特务包永伦跟踪,在兴源砍椽沟大架山的山沟里一栋小草房附近,遭到包匪等日伪警队的袭击,冯丕让掩护战友突围时,不幸腿部负重伤而被捕,押到穆棱县下城子日本守备队,在狱中敌人对冯丕让施行了种种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残暴的敌人竟用狼狗,吃掉了冯丕让的肉体,冯丕让牺牲时年44岁。
牡丹江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欢迎网友们建言献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