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定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 思 想 家 之 一 的 王 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中国人名大辞典》收 入 了 王 姓 历 代 名 人2360 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 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 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 历 代 美 术 家 总 数 的5.89%,排在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王姓在历史上有状元 69 人,占历代状元总数的 7.1%,也名列中国各姓氏历代状元 排 行 榜 第 一 位 。 那么,燕赵大地上王姓名人都有谁呢?
王莽
王莽: 篡汉遗臭万年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皇帝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因汉哀帝喜好男风,专宠董贤,荒淫无度,二十六岁遂死,在皇权旁落的情况下,被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王昌:赵汉皇帝在位半年
王昌(?-公元24年),又名王郎,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初以卜相为业,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公元23年12月,西汉宗室刘林和赵之大豪李育等立他为汉帝,定都邯郸。公元24年5月,刘秀破邯郸,王昌被杀。
王昌五岁上私塾聪明好学,八岁时父母双亡,十岁随舅走南闯北做生意,常接触社会上三教九流人物,江湖义气极浓。成年时,刀、箭、拳、棒无不娴熟,通晓天文、历法,精通相面算命之术。遂以占卜为业,发现邯郸城有天子之气,即诈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以图大事。
王莽建立新朝之前,有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而被王莽诛杀。王昌利用这一事件,诈称自己是真正的刘子舆,王昌与赵缪王的儿子刘林说自己是为了避免当时的皇后赵飞燕迫害,逃到蜀地,获知河北有天子之气,又辗转至河北。刘林便与赵国豪族李育、张参共同计划拥立王昌为汉帝。
当时有传言赤眉军将渡黄河北进,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命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刘秀平定河北。刘秀访邯郸会见刘林。刘林建议刘秀决堤淹死河北的赤眉军(其实只有少量赤眉军),刘秀没有同意,离开邯郸,北向真定。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刘林率数百车骑入邯郸城,清晨在赵王宫殿,王昌即皇帝位,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这一政权为“赵汉”,以区分于玄汉、赤眉汉。王昌任命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王昌派军占领冀州、幽州,他利用民众依然思汉的心理,宣称新朝建立之前反对王莽的翟义没有死,而在拥护他,从而获得声望。赵国以北、辽东以西被王昌管辖。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初,刘秀募兵壮大实力,刘植、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刘秀。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派遣突击骑兵支援刘秀,王昌开始处于劣势。之后,王昌在河北各地连战连败。四月,刘秀进军邯郸,五月,邯郸城破,王昌乘夜逃出邯郸,途中被杀,至此,赵汉政权结束。
王则:北宋士兵起义领袖
王则(?-1048年),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河北涿州)人。因灾荒落贝州(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本来计划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元旦起事,事泄。提前于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朝廷派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城陷,他被俘至东京(河南开封),遭肢解而死。
《三遂平妖传》四卷(罗贯中撰):书演北宋时,王则起义于贝州事。其事,南宋时已有民间流传。罗烨《醉翁谈录》妖术类就有“贝州王则”。罗贯中吸收继承宋元以来有关王则起义的史料、民间传说,加工整理而成是书。一说王则为《水浒传》中王庆的创作原型。
王令:才高命短的诗人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五岁父母双亡,随叔祖王乙移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十六七岁自立门户,在天长(今属安徽)、高邮(今属江苏)、江阴(今属江苏)等地授徒为生。至和元年(1054年),在高邮拜识王安石,受其赏识,此后成为至交。由于王安石的称誉,王令的诗歌始为人所知,尤其是在江淮一带,王令逐渐成了一个颇负盛名的诗人。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将其妻之堂妹嫁给他,次年他便在常州(今属江苏)病逝,年仅二十八岁。王安石《思逢原》一诗有“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对他的才高命短、不为世用表示惋惜。
王令是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诗人,他仅有短暂的十年创作时间,却写出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他的诗歌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集中度过的,他自称志在贫贱而不愿屈就科举功名,有时生活无着,常陷于极度窘迫的境地。曾模仿韩愈作《送穷文》形容自己的情形是:“拘前迫后,失险堕深,举头碍天,伸足无地……刻瘠不肥,骨出见皮,冬燠常寒,昼短犹饥。”处于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饱尝人生之辛苦,而孤倔不苟的秉性,又使他于贫贱中激发出愤疾兀傲的意气。他的诗多哀吟自我生活的贫苦,兼及社会的黑暗不平与民生的荒寒苍凉,表现自己贫贱不改其度的意志与节操。艺术上,王令的诗受到了中唐韩愈、孟郊、卢仝等人的深刻影响,气概健举,想象奇特,词句生硬。咏物写景、感事议论的长篇古诗尤其如此。
王实甫
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年-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呢。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父亲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状况。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阿噜浑氏为妻。
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大概觉得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但王实甫痴迷于“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王实甫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
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愿望。
(燕赵都市报综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