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如果你对本文的一些名词、概念等内容感到迷惑,请一定要阅读“中华姓氏体系”的开篇部分,那里详细介绍了“中华姓氏体系”的整体框架与相关理论,以及我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这个“数千百年之流谬”的。
那就是:从古至今,数千年来,
我们对中华姓氏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的!总体上全都是错的!
具体到对那成千上万个每一个姓氏的认识,也绝大部分都是错的!
而我正是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正中华姓氏之渊薮”,揭秘那一个个姓氏的真正起源,重新构建了“中华姓氏体系”。
并且,我又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以此为切入点,重新构建或者说还原了一个全新的、更科学的、更符合逻辑的、更接近史实的“中国上古史”。
没错,中华文明前3000年的世界,中华文明前3000年的历史。
一个超出你的所有认知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的上古中国的历史。
金文“高”(西周)
中华姓氏体系◆高姓
在“中华姓氏体系”之前,对高姓起源的认识是这样的:
高姓(氏)源自姜姓。(《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元和姓纂》、《新唐书》等)
一、西周时期,齐国有个公子高,姜姓,他有个孙子叫高溪,因辅佐齐桓公小白有功,被封在“卢”,为齐国上卿,于是,桓公便命他以“高”为氏。
二、春秋时期,还是齐国,还是一个公子,自然也姓姜,不过,这位公子并不叫公子高,而是叫公子祁,那他的后裔怎么以“高”为氏呢?因为公子祁字子高。
三、这个人的身份有点复杂,他也不是公子,不过他的老师很厉害,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他叫子羔,于是他的后裔也以“高”为氏了。
其实这些观点也不是完全都是空穴来风。这三个都是非常典型的以祖辈的名、字或谥号为氏,即“周三氏”的第二氏,这在周朝是非常常见的。
然而根据“中华姓氏体系”,这些基本上都是错的。
首先,高姓(氏)是不可能源自姜姓的,公子高、公子祁字子高也都不可能姓姜的。
什么是姜?
羌族女子。
如果公子高姓姜,那他就是姜高。姜高,意思就是一个名字叫“高”的羌族女子。
公子祁也一样,一个名字叫“祁”的羌族女子。
照这样看,这两位公子哥应该都是女公子才对。
齐国的国君之族是羌族,可以说他们是羌高、羌祁,但绝不能说他们姓姜,除非他们是女性。
其次,周朝人以祖辈的名、字或谥号为氏是取氏的第二种类型,即“周三氏”的第二氏,但这种类型的出现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一般是国君家族),在一起做官,并且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
我们来看高溪,是符合这个条件的,虽然他外封了,本应该以封地为氏,但他一直在齐国国都做上卿,所以以高为氏也是可以的。
公子祁字子高,明明齐国国都已经有高氏了,你再以“高”为氏,不怕分不清哪家是哪家吗?以“祁”为氏不是更好?这个可能性不大。
孔子的弟子子羔,基本上不符合条件,而且据说子羔最后都跑到陈国避难隐居起来了,还有什么要继承的,还要什么氏啊?
更何况子羔一开始就叫子羔,后来才逐渐变成子皐、子高、高子、高子高……,这实在是典型的语言传播“变形记”。
我们拿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举个例子。
子路、子鹿、子陆、陆子、陆子路……
为什么没有子路的后裔姓陆的说法呢?
或许是因为陆这个字看着不太像姓吧。
所以,子羔的后裔以“高”为氏,这个可能性非常非常的不高。
总结一下就是,后两个可能性极低,公子高的后裔以高为氏是没有问题的,属于羌族高氏,但公子高这一支肯定不是高姓的起源,因为它顶多是一条支流而已。
那么,高姓的真正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高姓源自高族。
甲骨文“高”
甲骨文“高”
高族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族。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高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高的本义是高台建筑;同时,高也常和祖连用。高祖,本义就是高高在上的祖先,地位崇高的祖先。
你能否想象,那高高堆起的高台,那高台上的神秘建筑,就矗立在天地之间,就矗立在3000多年前,就矗立在更久远的历史深处,而有一群人,有一个族,和它紧密相连。
这群人,这个族,一代又一代,一直走到了今天。
这群人,这个族,在这个时代,人口已超1000万。
族姓时代(秦朝以前),高作为族铭,是典型的以建筑物为族铭。这大概是因为高族人在建筑领域技术高超,擅长修建高台建筑,故以“高”为族铭。
其实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很多,如余族、舒族、京族、堂族、害族、巢族等,神奇的是,这些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多分布在古九州之一的徐州及其邻近地区。
从姓氏人文线来看,传说有一个叫“有巢”的圣人“构木为巢,栖息于树”就是人类建筑学的开端。
从此以后,远古先民开始构建房屋居住,从而在选择居址方面获得了主动权。
因为在此之前,人类只能极其被动地寻找天然的山洞当作居所,这一点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有山洞的地方可能生活极不便利。
而生活便利的地方却又没有山洞。
所以,人类学会建房之后,第一时间做的就是搬到水边居住,搬到方便采集,方便狩猎,方便捕鱼,方便种植的地方居住。
这在人类建筑被发明之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这绝对是人类早期发展非常大的进步。
因而,我们把这些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统称为“有巢之族”或“有巢系”。
注意,“有巢氏”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氏”的这种用法出现得很晚,属于“泛二氏”,即“氏”这个字泛化后的第二种用法,诸如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等也都是一样。
一般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称“高”的人,叫高元,是个建筑方面的专家。《吕氏春秋》中就有“高元作室”的记载,但所谓《世本》中“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的记载却是子虚乌有的。
严格来说,“高元作室”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应当是“高元作高”才准确,因为单就建筑来说,“高”和“室”还有“宫”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作室,那他们就应该以“室”为族铭。
虽然“高”和“室”都是建筑物,但绝对不能简单等同。而“宫”,则与另一个非常神秘的古族有关。
甲骨文“高”
殷商时期,高族生活的高地,是商王的御用田猎之地,尤其是帝乙和帝辛(纣王),经常去那里打猎。
那么,这个高地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高地在现在的河北柏乡一带。
当时,西边的周国已经崛起,逐渐称霸关中地区,并且不断谋求东进。于是,高族的一支被商王派到了商周之战的前线,以阻挡周国的攻势,解除“边患”。
这足以说明,高族深得商王信任,并且他们的军事能力也得到商王认可。
他们驻守的地方就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
因为他们是高族,所以他们的驻地叫做“蒿”,流经他们驻地的一条渭河支流叫做“滈水”(滈河),他们驻地附近还有一个湖叫做“滈池”。
滈池还曾有位滈池君,《史记》曾记下那锋利如闪电的一瞬:“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以族为地名、水名。
甲骨文“蒿”
金文“蒿”(西周)
而这个“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蒿京”。
事实很明显,周国已经势不可挡,周武王很快就占领了“蒿”,并且迁都到此。在典籍里,“蒿京”的蒿,通常写作“镐”或“鄗”,但考古发现,其实一直写作“蒿”,所以,我们称之为“蒿京”。
如果不是我的“中华姓氏体系”,谁能想到,周朝著名的“蒿京”竟然与高族有关,竟然与高姓有关。
可以说,高族是蒿京的奠基者。
商亡周继,河北的高地成了高国,他们的国君,称为高伯,爵位为伯爵。他们居住的城邑叫做“鄗”,即高邑。
后来,这个高国为卫国所灭,其后又屡遭兵火,先后为晋国、赵国、齐国所有。
战国末期有一个叫高渐离的人,善击筑,是一名音乐家,和“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荆轲是好朋友,他们也同样都因为刺杀秦始皇而死。
他们的生死之交历来被传为美谈。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我们甚至可以发现高渐离和荆轲为什么能成为这么好的朋友的原因。
主要原因当然是两人情趣相投。
但同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他们两人的家离得很近。
从两人都生活在燕国,属于“燕赵之士”,以及高渐离名字中的“高”字来看,高渐离应该是高邑人;而荆轲名字中的“荆”字,则说明荆轲来自邢地。
从《左传》的记载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鄗和邢相距不远:“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
邢和荆,都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古族有关,虽然这个古族的人现在并不是很多,但在历史上,特别是上古时代,却非常具有影响力。
另外,当时的郑国也有高族人,如高渠弥、高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武将,有可能是来自蒿京的高族,在另一个古族东迁的时候,跟着一块迁去的。
但更大的可能是,这一支高族在周初,甚至在殷商之时就已经生活在中原一带。中岳嵩山,又名嵩高,或许正是因为高族而来。
众姓时代(秦朝以后),高族及高氏之人纷纷以“高”为姓。
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以“鄗”为姓的,基本可以断定他们是生活在高邑的。但鄗姓人数很少,属于极罕见姓氏。
还有以高堂为姓的,如西汉经学大师高堂伯、三国时期的高堂隆等,也属于极罕见姓氏。高堂属于高族与堂族结合而成的“复合族铭”,然后复合族铭变成复姓。
金文“高堂”(西周)
高姓的郡望有:渤海郡、渔阳郡、河南郡、广陵郡。其中渤海郡、渔阳郡都与高姓的祖庭圣地“高邑故城”相距不远。
在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间,高姓名人众多,尤其是武将辈出,如高邑(人名,西汉开国武将之一,或名高色)、高顺、高览、高干、高佩、高翔、高欢、高澄、高敖曹、高洋、兰陵王高长恭、高侃、高霞寓、高崇文、高适、高仁厚、高思继、高行周、高怀德、高琼、高智耀、高迎祥、高一功、高杰等。
文官方面,也有高柔、高光、高颎、高士廉、高季、高郢、高璩、高拱、高攀龙、高士奇等杰出人物。
文学艺术方面,有边塞诗人高适、《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红楼梦》的续作者高鹗等。
此外,高姓之人还建立了北齐王朝,这也使得高姓成为皇家姓氏之一。
高族姓氏之人,性格多理性务实,能够脚踏实地,有实干精神,工作能力强,但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经常能从很低的起点一步步向上达到很高的位置,在科技、军事、外交、管理、建筑、艺术等领域都很有天赋。
特别是在军事方面,高族姓氏多以军功立身,武德充沛,斗志高昂。
唐朝大诗人高适落魄半生,最后还是姓氏天赋爆发,靠军功改变命运。
弱点是有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常常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甚至可能会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让人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天才,一面是疯子。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古老的高族竟然被历史遗忘了;而现在,通过我的“中华姓氏体系”它终于又回到我们面前。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该忘记,在上古时代,有一个以“高”为族铭的古族。它是中国上古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高姓图谱”也得以因此绘就,小子姬元谨以此图谱献给全天下所有高族后裔,所有高姓及鄗姓之人。
衷心祝福你们:步步高升,高瞻远瞩,芝麻开花节节高!
互动时间:
有没有高、鄗、高堂等姓的朋友,请留下您的印记,或者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同时,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把与你的姓氏有关的资料、家族故事提供给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