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求一个“义”字。大丈夫立足天地之间,岂能只求利而忘义?早在两千年前,《荀子·荣辱》一书就曾说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又如左丘明所著《左传·隐公元年》当中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见自古以来世人对见利忘义之徒大都嗤之以鼻。
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内主朝政,或外御强敌。然他们名留青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忠义”。关羽千里走单骑只为寻得义兄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病逝五丈原只为兑现当初诺言。正是由于他们的忠心义气,符合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才会被后世敬仰,著书立传。
然而,同在三国时期,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多行不义之事,却仍旧被后世当作英雄供奉。此人正是笮融。说到笮融其人,可能只有熟读三国的朋友才会对他有所印象。的确,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都是寥寥几笔,并未做主要人物阐述。然仅仅通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亦能一窥此人忘恩负义的一生。
笮融为三国时期丹阳(今安徽宣城)人士,同许多三国时期的名人一样,笮融也发迹于黄巾起义时期。在此期间他广募乡勇成为了一方豪强。后来投奔于徐州牧陶谦门下。陶谦念其讨贼有功,便令其督运下邳、彭城、广陵三郡粮草,以及各地上供的贡品。
但笮融在职期间,依旧延续着他“山大王”的本色,完全不听陶谦管制,竟将这些粮食宝物全部据为己有。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令人意外的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笮融并没有将这笔钱财用于自身享乐,甚至没有扩充自己的部队。反倒是将其全部用于修建佛寺。
笮融对佛教的热爱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仅他在陶谦手下任职期间,便在扬州与徐州一带兴建了大量佛寺。其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浮屠寺。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笮融在下邳建造浮屠寺,寺中除大量铜铸鎏金精美佛像之外,还有一座宝塔。据《后汉书》记载:此塔“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三千余人”,名为“九镜塔”。
除了建立规模宏大的对佛教建筑之外,笮融还组织举办了多场浴佛会。每到与会之时,则数千僧侣,身披金色袈裟讲读佛经。笮融在道路两旁开设数十里长的宴席,任人取食,不加干预。排场之奢华,场面宏达,世所未见,更因时值乱世,这种繁荣的景象就更加稀少。
笮融的“豪奢”逐渐为徐州军民所不容,最终,在一片声讨之中,笮融不得已退出徐州,南下寻求发展。后来笮融来到了广陵郡,当时赵昱为广陵郡守。对于笮融的到来本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思想,赵昱热情的接待了他。然而面对赵昱的热情,志荣却是不为所动。觊觎广陵的富饶,笮融竟对收留自己的赵昱起了杀心。在一次宴席间,笮融突然发难,将赵昱刺杀。随后,笮融再次发挥了他山大王的本色,将广陵郡抢劫一空。随后继续南下寻找下一个目标。
很快,秣陵太守薛礼就进入了他的视野之中。于是笮融如法炮制,再一次击杀薛礼,将秣陵抢劫一空,随后再次南下。之后他又来到豫章,同样残忍的杀害了收留他的豫章太守朱皓。
笮融接连弑杀恩人的行为引起了时人的愤怒。扬州刺史刘瑶盛怒之下举兵向其发起了进攻。一番激战之后,笮融不敌,遂逃往深山之中。然而,笮融的行为早已激起民愤,愤怒的山民击杀了笮融,枭其首送给刘瑶。至此,这位一生见利忘义的小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却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他一生所作所为都不甚光彩,甚至忘恩负义杀死恩人。但他对佛教事业的贡献还是应该得到肯定。
因为笮融在徐州下邳一带的活动,使得这一地区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都是我国佛教的重镇。而且相传,南京地区的佛教正是笮融最早引进的。笮融作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位代表人物,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时至今日,在包括江苏宗善禅寺(即原浮屠寺)在内的许多寺庙,仍然将笮融当作推动佛教发展的英雄供奉着。
参考资料:
《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佛祖统纪卷三十五》
《三国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