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关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对话

关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对话

关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对话“先要让孩子喜欢传统文化,也就是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其次要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传统文化,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共识,诸多与之相关的活动日渐活跃学校教育成为主阵地。

学前教育亦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孩子们着唐装、穿汉服,“诵古诗”“唱民谣”“讲经典”“画水墨”“玩民俗”……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在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施指导方案的情况下,一些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出现了随意性大、形式主义、脱离幼儿实际的现象。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对此产生了困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历史的积淀,该如何在幼儿园落地?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其不同于其他学段的特殊性,在青少年习阅经典、诗心养正之时,幼儿园究竟应选择哪些内容,又应以怎样的方式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影响尚处于启蒙期的幼儿,使其真正收获终身受益的汲养?

为此,我们邀请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幼儿园的专家、园长和教师,展开了一场专业的对话——

对话者:

龚珮珮(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主任)

姜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

蔡志刚(闵行区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

龚敏(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园长)

徐冰(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幼儿园副园长)

周珏(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副所长)

周密(浦东新区东方江韵幼儿园园长)

“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教会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龚珮珮: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童蒙养正”的幼儿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亦如陈先生所言:一是培养文明修养,让孩子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做人”;二是文化认同,即对民族文化产生亲切感、形成归属感,让孩子确立“我是中国人”的观念,为培养“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由此,当下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三个任务:首先,让孩子亲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也提到了“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其次,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常识,形成文化积淀,使其受益终生;第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初步掌握一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象征的技能,如剪纸、书法、绘画等。

徐冰:多年来,宋庆龄幼儿园(以下简称“宋幼”)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了解生活习俗,学习传统礼仪,体验戏曲、诗词、手工等优秀传统艺术样式,聆听历史故事等,就是为了培育孩子责任、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认同感。这些将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也将成为社会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

“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文化思想、道德传统的载体,都可以纳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范畴”

张明红:戏曲、剪纸等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在开展相关教育之前,我们必须先明晰传统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在我所查阅的资料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被定义为“是民族文明成果的积淀,也是各种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强调民族的道德传承”;其外延为“民族在自然成长中积淀的规律”,如二十四节气,就蕴涵着与自然相关的道理。

龚珮珮:当下,各幼儿园都在以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选择和践行教育的内容。但是,既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对中小学有了系统的要求,幼儿园是否也应在内容开发上更为系统一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综合中华民族的“五常”、幼儿的需求、核心素养、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活动等要素,梳理出六方面的教育内容:“礼”(德育)、“信”(诚信)、“仁”(仁爱和爱人)、“勤”(勤奋)、“智”(智慧)、“孝”(感恩)。围绕这六个字,幼儿园可以开展系列教育。

蔡志刚: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大致分为几类:①风俗礼仪类,包括节日、节气、风俗、民俗、礼仪等;②传统艺术类,例如琴棋书画、民间艺术(剪纸、灯彩、皮影戏等)、中式建筑等;③传统语言和文学,例如民谣、童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方言等;④民间游戏和运动,包括智力游戏(七巧板、翻花绳)、运动游戏(跳房子)、武术等。

当然,并不是说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囊括以上所有内容,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使其与地域、社区、孩子的实际特点相贴近。在甄别过程中,幼儿园要注意两点:一要选择适合幼儿、易于理解、直观形象的内容;二要选择优秀的内容,尽可能避免过于强调顺从、恭顺的内容,以免影响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周密:我们东方江韵幼儿园在尝试将“浦东山歌”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开展活动时,考虑到幼儿园中有不少来自浦东本地家庭的孩子,而山歌本身源自浦东普通百姓的生活,它的歌词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浅显易懂,贴合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不但能引发孩子的共鸣,培养他们的音乐理解力和感受力,而且能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增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徐冰:除了要甄选内容外,我认为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还应融入现代生活,既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亦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首先,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孩子们更加直观、便捷、多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其次,可以与所在城市的活动相结合,如师幼共同欣赏所在城市的公益宣传片,探讨该城市的独特文化特点和历史变迁,生发对所在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张明红:传统文化是依靠意识形态来传播的,有时是思想,有时是艺术表现,有时是建筑,有时是服饰,还有社会交往活动,因此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要仅限于艺术这一领域,更不能囿于“古代”。

比如,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人民币——大面额的钱币正面印着领袖像,而小面额的钱币正面是工农兵学生,人民币的背面还有祖国的山山水水,象征着在领袖精神的引导下,各行各业人民为建设祖国而团结一心,小小方寸之间承载了许多教育内容。再如,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背景下,我们可以在第一周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人是什么样子”,认识民族服饰等,告诉他们“无论你属于哪个民族、来自哪个省,你都是中国人”;紧接着在第二周以“我的家在中国”为主题,介绍泰山、黄山、漓江、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著名景点,使孩子们感受祖国的辽阔和美丽;第三周则开展“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活动,过去我们为四大文明骄傲,而如今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更多——五星红旗插上了月球、金砖国家峰会、G20峰会等国际重要会议在中国召开、一带一路、奥运会金牌总数名列前茅,等等;最后一周,我们可以和孩子们聊聊“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他们说说“明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能够为明天的中国做什么”,等等。

周珏:我们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一直把“爱的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比如与特殊学校南洋学校结对,开展户外、美工、科创、艺术活动的融合教育,同时也接受特殊儿童,在班级实施融合教育。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乐于助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提升幼儿教师核心素养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姜勇:要让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师应该先“做教师,做中国教师,做现代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师的核心素养密切相关。教师的核心素养分为两部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是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喜爱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将传统文化分享给幼儿;关键能力是指文化启蒙的能力,包括文化启蒙的意识、方法等。

张明红:当下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了解传统文化,具备在传统文化和孩子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幼儿园阶段究竟指向什么含义?教师知道“良”即善良,但无法将其与儿童社会性教育中的同情与关爱相连接;“俭”是节俭,但在面向孩子的教育中,教师容易将活动局限在“节约粮食”的范围里,其实应该帮助孩子知道“一切资源、能源都不应该浪费”。

姜勇: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动态学习。我们在教师文化养成的实践研究中,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三种集体养成模式——“文化阅读与分享模式”“文化欣赏与体验模式”“文化探究与展示模式”。“文化阅读与分享模式”主要是以优秀的人文类电视节目、书籍和人文风俗等作为主要阅读分享的内容;“文化欣赏与体验模式”立足于对教师生命质量的关注,鼓励他们欣赏与体验书画、戏曲、民乐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审美经验、获得愉悦体验、提升精神境界;“文化探究与展示模式”以教师主动建构、共同建构为活动方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底,研究者与教师共同制订主题,进行一系列有关古典诗词、节日风俗、民间艺术和服饰文化的探究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培养教师文化启蒙的能力,必须从职前开始。当下,国内师范生课程里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应该纳入一些与文化有关的课程,如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人类学、中华艺术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与儿童教育,让师范生产生将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意识。

在教师的职后培养中,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开展深入、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教育建议,如发布传统文化阅读手册;其次,向教师推荐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如优秀的传统文化绘本;再者,在教师在职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和考核要求,引起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实践层面上,我认为各级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放置在与“磨课”和“幼儿游戏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扎实细致的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有效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此外,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诗词社”“传统文化沙龙”“中国文化俱乐部”等活动,也可以引导教师观看《音乐大师课》《朗读者》《诗书中国》等节目,在文化浸润中思考教育方式。

龚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成效。为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我们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以下简称“乌南”)开展了“国学与厨艺”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帮助教师熟悉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内容体系、价值精髓;而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实践结束后,我们会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培养教师的相关能力。

“先要让孩子喜欢传统文化,也就是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其次要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张明红:谈及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我认为有必要了解社会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的区别。过去,人们总是把两者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并不相同。社会教育是社会要求孩子达到的标准,不考虑孩子的特点,而社会性教育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关注的是社会性发展规律。我们用12个字总结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即:情感为先(内驱力)、行为在后(行动力)、认知相随(认知力)。情感是第一位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先要让孩子接纳、喜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善、美”,才能让他萌发行动的意愿。

例如,教师常常要求孩子“不要浪费粮食”,因为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农民伯伯”太遥远,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是这所幼儿园的做法很有启示。教师先询问孩子:“种出来的蔬菜、饲养的猪,能直接吃吗?”在得到否定回答之后,为孩子播放事先录下的幼儿园厨师买菜、切菜、洗菜、烧菜,保育员分餐的视频,具体真实地呈现“一餐一食”来之不易的过程和道理。当有孩子挑食时,保育员会不失时机地在一旁用叹息声表达自己和厨师心中的难过,然后告诉孩子“现在全社会都在开展光盘行动,我们小朋友也要光盘”。从孩子的“身边人”着手,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久而久之,孩子便自觉养成了光盘的习惯,因为“一定要吃完,不然厨师叔叔和保育员阿姨会很难过。”这就是“情感为先,行为在后”的典型案例,既符合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也保证了教育的有效性。

周密: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所学的“浦东山歌”是“小囡山歌”,是自农耕时代起,家家户户的孩子在成长时语言和音乐的启蒙。每次教山歌前,浦东山歌传承者“山歌爷爷”会像老顽童似的摇头晃脑地先唱上一遍,随后绘声绘色地讲述山歌背后的故事。无论是《鸡鸡斗》《外婆桥》,还是《风来嗒雨来嗒》《胸膛勿挺背要驼》,都能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仿佛看见了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唱兴趣。

蔡志刚: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其他学段的最大特点是——更适宜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孩子亲身操作、体验。在让孩子喜欢传统文化、产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意愿之后,还要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选取孩子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内容,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而不是把成人的理解强加于孩子,让孩子感到高深、畏惧,这样才能保持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龚敏:3~6岁幼儿的差异很大,因此,孩子年龄不同,“游戏”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在乌南,小班教师会有效整合家长资源,通过家园合力让孩子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中班教师利用周边资源,以参观等形式引导孩子探索传统文化;大班教师则注重孩子的认知与能力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或自主探索的方式加强孩子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张明红:即使是在同一个主题或核心经验之下,小中大班开展的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9月份开展的归属感教育,应按照《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社会性要求设计课程——我爱我家(小班)、我爱幼儿园(大班)、我爱中国(大班)。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对家的依恋非常强烈,要求他们“爱幼儿园”是不现实的,可以给他看爸爸妈妈照片,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和家一样温馨;中班孩子有同伴交往的需求,才能做到“爱幼儿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渗透到幼儿园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

蔡志刚:事实上,在幼儿园阶段,更多的是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一种整合。从这个角度讲,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分为专门性教育活动、渗透性教育活动、特色教育活动(如剪纸、腰鼓、陶艺、武术等)。其中渗透性教育活动尤其值得关注,它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徐冰:宋幼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渗透于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在集体学习活动中,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主题融合,如开展“我是中国人”“家在上海”等活动;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孩子们能在阅读区诵读古诗词,在美工区里操作水墨绘画工具、青花瓷、扎染工具等材料,在表演区里利用民间打击乐器、民族音乐、民族服装自主表演。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特色美食,包小馄饨、汤圆、粽子,品尝中国传统美食。

周珏: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既要着眼于“大活动”,也要关注到“小细节”。我们会举办“民俗节”等园部大活动,邀请民间艺人将剪纸、踩高跷、泥塑、皮影戏等民俗活动带进幼儿园,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幕后操作、历史传承完整呈现给孩子们。同时,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如用餐时要端好碗、不浪费食物、用餐完毕把桌子收拾干净等;在孩子饮用幼儿园特色营养水时,通过茶与营养水的搭配让孩子体验中国的“茶道”;当孩子食用醋时,教师及时介绍醋的来源和与“醋”相关的饮食,等等。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成效。例如在中秋节,我们的“妈妈故事团”会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用肢体动作、语言等形式将中国神话故事“说”给孩子听。熟悉的“演员”、生动的表演,令孩子们对中秋节和它的相关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演结束后依然意犹未尽,围着妈妈们问个不停。回到家里,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月饼,分享月饼的来历和发展历程,讨论幼儿园未尽的话题,感受文化的传承。

张明红:需要提醒教师们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都必须发挥其深层功能。让孩子剪纸,教师自己首先要想清楚,究竟是想让孩子玩剪刀还是通过剪纸了解、喜欢中国文化;要给孩子学戏曲,是让孩子体会戏曲通过人物外貌、故事情节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恶丑的鞭笞,而不是纯粹的摆摆水袖、唱唱戏词。中国人吃饭传统是“团团坐”,吃饭时位置不能随便坐,座位有“上首”“下首”之分,吃饭时用筷子有要求,还不能随意离席,这些行为习惯背后都有文化传统的意义,可以在传统餐桌礼仪活动中组织孩子展开讨论。我们的活动如果无法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必然就是流于形式的无效活动。

龚敏:除了活动之外,还应重视环境的渗透——环境即课程,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乌南充分挖掘了二期课改主题活动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我是中国人”“有用的植物”等,创设相关环境,提供相关材料。如在“中国馆”中,孩子们在具有“国学堂”气息的几案上书写和画画;阅读角则以中国红为主题,孩子们在东北红炕或是画着十二生肖的圆凳上翻阅中国传统图画书。又如“中草药”种植区,让孩子们亲手播散种子、见证植物的发芽及生长过程,体验药用植物的培育过程。我们也鼓励孩子加入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中,像二十四节气图、中国水墨画以及各类剪纸工艺品等,都是孩子和教师一起制作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杜绝对外来文化的迎合现象,而非杜绝外来文化”

张明红: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在我目前所研究的课程中,有关社会文化的内容就包含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关键在于把握两者的比例和尺度。如对于国外的节日,我们可以向孩子介绍、让孩子认知,但无需体验,更不能作为归属感教育的内容。

龚敏:尽管乌南是一所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幼儿园,但我们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它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主导地位,避免出现“洋节”热等文化迎合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外籍幼儿加入了乌南,我们在境外部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中国文化周”“节气”等内容,并通过各种活动,让外籍家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从而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蔡志刚: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进行多元文化的比较,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例如,把不同国家的传统服饰或不同的语言表达放在一起,让孩子在比较中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姜勇:“多元文化”并不是幼儿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不同国家的事物和特点,比如服饰、国旗、饮食、礼仪等,但最根本的还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熏陶,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营造多元文化的情境。

我曾经看到过不少值得借鉴的做法。比如,中国香港虽然是一座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市,但是他们幼儿园的每一个班级都挂着一面中国国旗,还有正式而隆重的升旗仪式,参加升旗的孩子都需要去香港升旗队总会进行培训。在这样的环境和仪式活动中,孩子自然增强了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宋庆龄幼儿园作为一所国际学校,有着多元融合的文化和国际视野,但他们同样非常重视对教师和幼儿进行爱国情感、民族自信心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每当国歌响起时,所有教师,包括外教,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朝向国旗的方向站立。二十多年来,他们一直保留着“中国文化一条街”,“爱国月”也是他们坚持开展的活动。推行这些做法的封莉蓉园长的一番话让我很感动,她说对于中国孩子,中国是他们的根,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拥有与世界对话的基础。这是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坚守的信念。

结语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时至今日,幼儿园或多或少都开展过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还缺乏来自于我们学前教育人的冷静思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教育目标是什么?哪些活动形式真正适合孩子?怎样开展活动才具有实效?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标朝向下,专家们首先强调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甄别、对其优秀性和传承价值的思考,明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意义不止作用于当下,也利在终身;其次,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根基所在,亦是提升活动有效性的保障。也就是说,从幼儿出发、选取对幼儿而言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挖掘其深层功能,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才能做出真正适合幼儿、具有实效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为幼儿的人生发展奠基。

我们希望,这样的对话能为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带来些许思考与启示。同时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通过建立相关资源的引入机制,为教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专业支持,并将幼儿阶段的教育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部的相关指导纲要,以作为幼儿园制定相应课程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方针。

链接一: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

(摘编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链接二: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上一篇: 100位外国名人生卒年表历史天空- 雅虎论坛
下一篇: 【历史文化】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乐山创办复性书院‖​王君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