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OFLONGYANUNIVERSnYV01.28No.6December2010《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作者考略(1.三明学院中文系福建三明365001;2.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三明365001)摘要:<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一本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核心——孝道的书,其影响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该书的编撰者郭居敬功不可没。久已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经过郭居敬的编撰整理,并给每一孝故事配上一首五言诗,形成了自虞舜而下到宋代为止完整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作为训戒童蒙的教材,从而广为流传。郭居敬是元朝延平府尤溪县人。尤溪县今属三明市管辖。《中国人名大辞典》上记载郭居敬为“元大田人”是不正确的。关键词:郭居敬;籍贯;考略中图分类号:B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16—04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兴国大业。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这许许多多传统文化之中,“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即“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就有“举孝廉”的选拔人才的传统机制。
在我国传播“孝道”文化的通俗读物和广泛流传的当首推二十四孝故事。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二十四孝图》,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写道:“我所看的那些阴问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I晒1鲁迅先生此文之目的当然是在揭露当时复古主义者宣扬读经劝孝的政治目的。然而我们从字里行间还是能得到另外一个信息,那就是《二十四孝>这类书籍不仅流传极广,而且常常被选做礼物进行赠送。那么《: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其内容又是些什么?它的编撰者又是谁呢?<孝子传>、<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是《:二十四孝》的故事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西汉学者刘向编辑的《孝子传>。而现在已知的“二十四孝”作品当为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到了南宋,画家赵子固曾作过“二十四孝书画合壁”一图.并且从后来出土的宋代的墓穴中大量的“二十四孝”的图文墓砖、墓画等来看,至少到宋代“二十四孝”的内容已广泛融入了宋代的墓葬文化之中。
到元朝及元朝以后,社会上流传《二十四孝》的版本更多,较著名的就有元代学者谢应芳在《龟巢题王克孝二十四孝图》中可知当时也有了图画的《二十四孝》流传于世。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存有明版有图有说有诗的《二十四孝图》等。可见1-_十四孝》流传之久远,尤其是元朝以后就更是深人人心了。《:二十四孝》的内容又是些什么?就是选择了虞舜以下至宋代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即:孝感成一本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核心——孝道的书。这就收稿日期:20LO-06--15作者简介:陈会明,男,福建将乐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基金项目:5--.:1学院校级服务海西重点项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HXEm003/2)。16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十四孝》。(--十四孝》在流传过程中渐渐形成了配有图画和诗歌的通行版本,用于训戒童蒙,这就是鲁迅先生得到的那种。那么谁是《二十四孝诗》的作者呢?他就是生活在元代的延平府尤溪县人——郭郭居敬何许人也?查《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这样的一段话:“郭居敬:元大田人。字义祖。性至孝。亲没。哀毁过礼。尝集虞舜以下二十四孝行之概,序而诗之。用训童蒙。虞集、欧阳玄诸人欲荐之,固辞不起。
有百香诗。”I习1018但是查大田县志却发现:大田县是“明嘉靖十四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地,置大田县,属延平府。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永春州。”13122岱也就是说大田县是在明嘉靖十四年,即公元1535年才设立的,属延平府。而元朝灭亡子公元1368年,期间相差了近二百年。据此可知元朝时并没有设置大田县。因此《中国人名大辞典》说郭居敬是元朝时期的大田人是不正确的。查明嘉靖的《延平府志》发现郭居敬为尤溪县人(尤溪县,今属三明市管辖)。尤溪有着一千二百多年的建县历史,现在还能看到的《尤溪县志》就有明嘉靖、崇祯时期修订的,有清康熙、乾隆时期修订的,还有民国时期修订的版本。在这些尤溪县志的人物传孝友系列中均记载了有关郭居敬的事迹。各版本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而以崇祯版的记载最为详细.现抄录如下:郭居敬,八都小村人,笃学好吟咏,诗文不尚富丽。性笃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既没。衰有过而与礼称。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四孝行之概,序而为诗,用训童蒙。时虞集、欧阳玄“昔周公有戎狄之膺,孔子严夷夏之防。吾既不能挽江河以洗腥膻,奈何受其富贵哉?”终身隐居小村,以处士称。其所居号秀才湾焉。由此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几百年,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核心“孝道”的书,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的《二十四孝诗》的撰辑者——郭居敬的籍贯问题终于澄清了。
这段记载虽然不长,只有一百多字。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首先,何为“都”?“都”是我国古代的地方建制.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乡”或“镇”。按照宋朝的建制:尤溪县当时“辖四乡统八里”。元代改里为团。共五十团。明朝建立后又改团为都,尤溪共计有五十都。一至九都为进溪里(即是现在的新阳镇中心村)。而火甲、上坪等6个村落。郭居敬就是八都所辖的小村人。八都小村即今尤溪城关镇小村。据此可知郭居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尤溪人.并且一生都隐居在其故乡——八都小村,没有功名。其所居地点称为“秀才湾”。其次,郭居敬既是一位“笃学好吟咏,诗文不尚富丽”的好学之人,又是一位“性笃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的孝子。可见他的品学均可为当时人们的榜样。因此其他版本的《尤溪县志》记载:“(居敬)没,祀乡贤。”乡贤”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明清时期惯例,凡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人乡贤祠,春秋祭祀。第三。最重要的是这段史料明确记载了郭居敬“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四孝行之概.序而为诗。用训童蒙。”说明现行的的“二十四孝”故事是经过郭居敬整理并配上诗歌,用来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因此郭居敬整理并配上诗歌的“二十四孝”故事的全称应是《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第四,由于郭居敬所编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广为流传。为人们所推崇,自然引起了当时朝野的重视,所以“虞集、欧阳玄诸名公。欲荐于朝”。虞集是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是名门之后,生活于元代延佑至至顺年间,即公元1314—1333年,同时也是这一期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欧阳玄,则是欧阳修之后,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朝廷的制、诰、诏、旨多出其手,海内名山大川,寺院宫观以及王公贵人墓石,得其片言只字,均以为贵。这样顶尖级人物愿意举荐他入朝为官.至少可以说明郭居敬 的才华、人品、学识得到当朝上层的认可。 第五。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郭居敬具有汉族文人 的气节。元朝统一中国,标志着汉人统治的大宋王 朝彻底灭亡了.异族的统治开始了。这对于汉族的 文人士大夫们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打击。当然对于 大多数的文入而言,他们既无回天之力,也无南枝 北开之念,他们选择了退避时世,把满腔忧愤和抱 负在文事上加以宣泄。这种背景下的郭居敬才会存 “既不能挽江河以洗腥膻,奈何受其富贵哉”的感 概,所以他力辞不就,体现了一个汉族文人的气节。 前文提到郭居敬整理并配上诗歌的“二十四孝” 17 故事一书的全称应是《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成书于 元代。
在这之前,亦有许多记载和宣扬孝道孝行的 书,如西汉刘向《孝子传》就记载了董永的孝行:“父 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以至孝感动天之织 女。”《三国志 卷五七》记载:“(陆)绩年六岁,于九 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落地。术谓 母。’术大奇之。”但是都没有广为流传。为什么郭居敬所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能成为元明清时期 普及孝道的通俗读物而广为流传呢? 首先。郭居敬对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进行了 概述,给故事增加了具体可感的情节,并且以一首 五言诗为旨归。如: 卖身葬父 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 债,孝感动天神。这就是著名的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和遇到七仙女的 故事。它比刘向《孝子传》的记载要生动可感,又有 诗歌可记诵。因此便于流传。 第二,<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所选的孝子孝行的 故事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涵盖面十分广泛.而 且时间跨度大,基本囊括了元之前的所有朝代。从 所选的人物来看有大舜,文帝等帝王将相,有陆绩、 江革、朱寿昌等达官贵人,有子路、曾参、黄庭坚等 儒士学子,而平民百姓蔡顺、郭巨、董永等又占了多 数。从时间来看它囊括了从传说中的虞舜开始。
至 周、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朝代,而从年龄上讲。则 有幼童、青少年、成年人直至老年人。因为有了这样 的一些特点。所以不同的年龄的人,不同的身份地 位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效法的对象。 第三,《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所选的孝子孝行的 故事通俗易懂,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那里面 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 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 事迹。”例如: 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 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 18 天下。有诗颂日: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汉 这样的文言文是十分浅显的.一般读者都能够看得懂,它说的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 政权。刘邦的--A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 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他 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 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 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 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 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 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 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汤药必亲尝。贵为皇帝尚且如此孝顺。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 和统治者的需要。众所周知“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 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 民百姓,都把“孝”当作立国立身的根本,当作关乎 人伦纲纪的头等大事。因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 “举孝廉”这种举荐人才的方法。而为了维系家族内 部的团结,特别强调孝悌忠信的伦理道德,强调子 女对父母的孝道。从而确保家族内的上下尊卑伦 序。也正因为如此,《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才会受到 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不遗余力的提倡和宣扬,从而 使得《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广为流传。 “二十四孝”的事故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今天 的我们应该区别对待。鲁迅先生批评过的“以不情 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t雄的东西应该 坚决摒弃:而有些精神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附:【元】郭居敬二十四孝诗 登宝位.教感动天心。二、文帝尝药: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汉庭 三、啮指心痛:母指方才啮,儿心痛怎禁。负薪归来晚。骨肉至情深。 四、闵损单衣: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