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古代名人彭祖,商代贤大夫,即钱铿氏,出生并死葬于今天四川眉山市彭山县的彭祖山。春秋战国时期被诸子百家称著为长寿人物。彭祖在中国历史上素以长寿著称,是一位长寿专家。忠直刚毅、不畏权贵的杨淮张翼,字伯恭,三国时蜀犍为郡武阳(今彭山)人。东汉广陵太守张纲之曾孙。翼之文才武略,均得诸葛亮器重,用兵常以之为前军,屡建战功。今成都武侯祠内西廊,十二蜀汉武将中有塑像。天下第一孝子李密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郡武阳县人(今彭山)人,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乃千古名篇,为历代所称颂。李密对经学、训诂也有一定研究。著有《述理论》十篇,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以上著术均散失,流传至今唯《陈情表》一文而已。悟达(809—882),原名知玄,字后觉,俗姓陈。洪雅县中保乡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悟达被尊为宝光寺的开山祖师。悟达一生坚守佛教禁戒,粗衣淡食。白天则研求佛家道义,晚只眠少时,即起禅坐.生平著述较多,有《如来藏经释疏》2卷,《胜鬟经疏》4卷,《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在游秦、蜀之时,曾和《释氏杂文外篇》,录箴论碑志歌诗为二十多卷,礼忏文6卷,共30万言。又抄录宗密《国觉经修证义》著成《慈悲水忏》3卷,至今流行于世。
现在新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尚留有悟达国师塑像。万卷书楼主孙降衷历代的藏书事业,无论官藏、私藏、书院藏收或是寺观藏书,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四大系统中,私家藏书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正如浩瀚的海洋不可缺少涓涓细流的汇入,许多珍贵的典籍正是通过私家藏书这一绵延不绝的渠道得以流传,眉山历史上便有过一户藏书世家孙氏,藏书筑楼,历史上叫“万卷书楼”,对营造眉山历史上浓厚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代词人、政治家孙光宪孙光宪(900—967),字孟文,号葆光子,家世务农。陵州贵平(今仁寿县)人。后唐时为陵州判官,有政誉。光宪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著述甚多。所著有《荆台笔佣》、《桔斋》、《巩潮》及《蚕书》二卷。所撰《续通历》,太平兴国初(976),以“纪事失实”,“诏毁之”。现存《北梦琐言》20卷,记唐五代政治、士大夫言行、社会风俗和词家掌故。田锡(939 —1003),字表圣。洪雅县徐村(今罗坝镇)人。生于五代时后晋天福四年(939)。幼年在村后呵吒山寺内启蒙读书,聪颖好学。他的父亲懿曾教嘱他:“汝读圣贤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期二十年,可以从政矣。
”锡深服父训,成年后东游长安,与韩丕同在骊山白鹿书院等处博览群书。太平兴国三年(978),中进士第二名.时人称为田状元。初仕为将作监丞,继而出任宣册通判,迁著作左郎。太平兴国六年(981)任右拾遗、直史馆。宋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龙昌期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一位博学奇才、创解经书的著名学者、思想家,这便是世称武陵先生或君平先生的龙昌期。昌期字起之,号竹轩,北宋陵井监(今仁寿)人,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辛未岁(971),一生研读经书、讲学、博览群籍。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和李顺王小波,李顺。二人均系北宋时青神县蜀江土锅村民(现青神县白果乡坛罐窑村),北宋著名农民起义领袖,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革命主张,把中国农民反压迫的革命斗争推向了新阶段。清官良吏、桥梁专家陈希亮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青神县东山人。在我国古代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一府宛若彩虹、飞架汴河两岸的虹桥。明代著名学者李东阳在咏颂这幅描绘宋代民俗的历史画卷时,写了这样的诗句:“虹桥影落浪花里,捩舵撒篷俱有神。”最早设计这种虹桥的,就是北宋著名的清官良吏、桥梁专家大器晚成的苏洵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论家。
天下第一文人苏轼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全才。他为苏洵第二子,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日(1037年 1月8日),苏轼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逝后追谥文忠。苏轼以其卓著的文学才华、体恤爱民的为官之道、坚强的人格魅力名垂宇内,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道”。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一千年来世界12位伟人,苏东坡为中国唯一入选者。冲和淡泊的文人苏辙苏辙,字子由,一字 同叔,号颍滨遗老。宋仁宗元二年(1039)二月二十日生于四川眉山城纱縠行苏宅。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幼子,“三苏”之中人称“小苏”。杨素,号素翁,北宋成都府路眉州丹棱县丹棱镇茶林村人.才华出众,正直,对人也很平和,只凭礼义而不凭钱势享誉一方.喜好诗文,仰慕杜甫、黄庭坚、苏轼等文坛领袖。好收藏,时为蜀中著名的藏书家。宋哲宗元符元年(1097),杨素带上竹书橱(素赠黄的礼物)乘船前往戎州,将黄庭坚书写的800首杜甫两川夔峡诗带回故乡,请数十名石匠刻于石碑。元符三年(1100年),在他的故乡茶林村杨湾(杨素舍侧)修建了一座高屋大堂珍藏其诗碑,并用青石板铺筑一条通往县城的道路。
竣工后,杨素请名于黄庭坚,黄庭坚为之题名曰“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记述此事。有诗曰:“南安(今丹棱)多胜壮江山,白鹤儒林大雅堂.”“小东坡”唐庚北宋文学家、诗人唐庚(1071 —1121),字子西,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人。唐庚自幼聪慧,广泛阅读韩愈、柳宗元、苏轼作品,十分钦佩他们的文才、人格,特别是其忠正耿直和高尚的品德。唐庚14岁开始作诗文,也作的《明妃曲》、《戏题醉仙崖》深为老师赏识,文才显于乡里。绍圣元年(1094)年唐庚进士及第后,先后出任过益昌、阆中、绵州、凤翔等州、县官。宗徽宗大观四年(1110)入朝为宗子博士。他为官清正,以文辞名噪当时,著作甚多,诗、文、诗话、文论共80多卷。抗金英雄孙昭远孙昭远,字显叔,眉山人,北宋元祐年间进士。北宋末年(1126),即靖康之年,孙昭远时任水部员外郎,金兵功陷洛阳后,他临危受命,担任西道总管,孙昭远亲自上一线督战,终因敌众我寡,无力回天,最后在战场上被叛军残酷杀害。被宋人誉为“水晶灯笼”的孙道夫陈道夫,字太冲,北宋末、南宋初眉州丹棱(四川丹棱县)人。孙道夫活了66岁,他“仕宦三十年,奉给多置书籍”、“性刚直,遇事明了”、善抓关健,更可贵的是,他“居官意为民,不可于以私”(《宋史》卷382)。
何栗(1088—1127),字文缜,宋哲宗元祐三年生于仙井监(今仁寿)瑞云山,何栗于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第一,历任校书郎,提举京畿学事,主簿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死后追赠为观文殿大学士。南宋“谪仙之才”李壁与雁湖李壁(1159 —1222),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谥文懿。丹棱县唐河乡龙鹄村人,系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李壁一生虽然长期肩负中枢和地方军政重任,却嗜学如饥渴,群经百家之书无所不读,熟知历朝典章制度,为文隽逸。不仅在当时是政坛显要,他在大量文学、史学、政论著作也享誉千秋,有《雁湖集》、《清尘录》、《中兴战功录》、《内外制》、《援毫录》、《临汝闲书》、《中兴奏议》等书传世。李壁还为大诗人王安石作笺疏,有《王荆公诗注》50卷,其引证广博,笺注详备,是宋人注宋诗的范本。《宋史·李壁传》称:“壁父焘与弟埴,蜀人比之三苏云。”李焘和他的历史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字仁甫,一字子贞,号巽岩,谥文简,丹棱县龙鹄山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享年70岁。李焘毕业致力于历史研究,平生著述近三千卷,其中历史著作竟达二千六百多卷。
《宋史·李壁传》称他:“独博及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他的卷帙浩繁的历史著述中,当首推《续资治通鉴长编。》“千古一人”虞允文虞允文(1110 —1174),字彬甫,南宁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仁寿县藕塘湾(今藕塘乡)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史称“六岁育《九经》,七岁能属文”。少时就读于县城瑞竹园,绍兴二十四(1154)年考中进士,先后作彭州通判,黎州、渠州知州,均有显著政绩。1161年在采石矶率一万八千将士,击败六十万金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地多的奇迹,第二年,由秘书丞转至礼部郎,再调为中书舍人,参与国政。1961年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叙虞允文在民族危难当头,毅然率兵抵御外侵,最终以少胜多,取得采石矶大捷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可见对其推守节不屈、志昭日月的家铉翁家铉翁,字则堂,眉山(今眉山市东坡区)人。南宋末年著名爱国志士。承先辈功业,受恩荫补任官吏。经多次迁升,任常州知府,因政绩卓著,又升任浙东提点刑狱。不久,入朝任大理寺少卿,在华文阁当值,又以秘阁修撰的身份担行绍兴府长史。再升任枢密都丞值,又外调任建宁知府兼任福建转运副史。
一度暂代户部侍郎兼任临安知府,作浙西安抚使,再升户部侍郎兼枢宇航局都丞旨。其后,朝廷赐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著作有《则堂文集》残本留存,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为国忠贞的兵部尚书余子俊余子俊(1429—1489),字士英,明朝青神县人。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举进士,曾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历任陕西西安知府,延绥巡抚,后出任兵部尚书明朝按察副使刘江刘江,字参符,号岷源.洪雅县洪川乡(今洪川镇)人,万历十九年(1591),考中乡试举人,继又考中进士,授为东乡县知县,考核政绩甚佳,擢任户部主事,继转为员外郎,不久又出任广西桂林知府,后升为漕河道员,职掌将郡国粮票运至京城,并催促过淮漕船办理漕务.万历四十一年(1613),嗣后迁任为广西按察副使.在历任官职中,品行端正廉明,以身作则,率领僚属勤政为民。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彭端淑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号仪一,清肛四川丹棱县高桥乡(今双桥镇)桂香村彭坝人。彭端淑历经清代所谓盛世,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选为朝廷吏部堂主事,几年以后升为吏部员外郎,吏部文选司郎中(官阶为正四品)乾隆十九年(1754),彭端淑在中央吏部担任要职22年后,被派往广东担任道员,正式任命为广东肇罗兼岭西(今广东)兵备道署察使。
清朝皇师曾璧光曾璧光(1795—1875),字枢元,洪雅县柳江镇人,约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清道光三十年(1850)考中进士,选取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咸丰二年(1852),命在上书房行走。咸丰七年(1857)八月,奉诏照料七亲王奕沂(道光帝第六子)读书。十二月,又命授醇郡王奕谓(道光帝第七子,光绪亲生父)读书。咸丰九年,出行贵州省镇远府知府。同治四年(1865),经云贵总督劳淙光保荐,升任贵州按察使,管行布政使。同治六年,署贵州巡抚,赏二品顶戴.同治十二年(1873),曾璧光被加赏头品顶戴,太子少保衔,云骑慰世袭。曾璧光去世后,清廷经追赠太子太保衔,照总督(一品)册立,赠谥号“文诚”,并封荫其子为员外郎,两个孙子分别以主事、举人录用。曾璧光的书法,尤以楷书著名,笔法工整,庄重有力,字形似铁画银钩,如刀刻成,时人称之为“馆阁体”。县文管所尚藏有他书法真迹。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将其列为天府书画名人。清末最早利用太阳能的科学家萧开泰萧开泰(约1857—1918),号汝陛,中山坪(今洪雅县中山乡)人,约生于清朝咸丰七年(1857),少年读书用功,留心时务,尤专研数学。瞿鸿基督学四川,拔取他为贡生,入京同文馆(北京师大前身)学习,后留学日本。
回国后在同文馆行教,担任日语及格致等课。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战后,他为国忧心,上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议测绘、战器、开矿、筑路等数十事。其中有制造火镜一条,即用凹镜聚焦,“引日光以发火”,焚毁敌人军舰。清廷未予采纳,斥为无稽之谈。仍“自以心得制造各种器具”。他曾制木鸢、井盐起水机供人使用,制镜能焚小物,于十丈外烤鸡鸭、猪等肉食。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又创制出“纪限仪”、“观浑仪”、“浑盖盘”等天文仪器,向清廷请准专利。萧开泰的数学为当时蜀中三绝之一,不但算数造诣精深,且由谈理而及致和,兼施之制器。所制测绘器之精良,当时远在西人之上。曾粗制过潜水艇,也在西人发明之前。他一生潦倒,约在民国七年(1918)去世.生前曾撰写许多数学专著,有的曾木刻出版,其余多为手稿.现已全部无存。和平老人邵从恩邵从恩(1871—1949)字明叔,青神县南附乡鲁家村(今南城镇兰沟村)人,民国时期被国人誉为“和平老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周恩来对在场的各界人士无限惋惜的说:“今天的盛典,可惜邵老不在,如他能参加,该多好啊!”被周恩来尊称为邵老的就是驰誉全国的“和平老人”邵从恩。
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这一刻,邵老与世长辞。武昌起义后,尹昌衡继任四川都督,任命邵从恩为川南宣慰使,后调四川军政府任民政部长。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后,改为民政司,邵从恩任民政司长。民国二年(1913)七月,邵到北京任法制局参事。北京政法大学开办时,邵从恩任教授,主讲宪法。爱国抗日名将董宋珩董宋珩(1891—1954),字长安,清光绪十一年(1891)生于蒲江县寿安镇贫民家。年仅8岁进入仁寿读高小。毕业后考入成都陆军学校,后又考取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被捕入狱。出狱后,即投入熊克武部队,随护国军讨袁,以战功升连长、团长到集团军副司令。民国十二年(1923),董宋珩由团长升任旅长。次年,孙震任西北屯军司令,董宋珩随之升任第一路司令。后废路改师,董宋珩任第二十九军第一师师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前夕,何应钦主持川康整军会议,原二十九军改编为四十一军,孙震任军长,董宋珩为副军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十二集团军调赴徐州,董宋珩部四十一军参加滕县枣庄战役。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董宋珩率十六兵团在什邡起义,给中共一野南下、二野进军扫除了障碍,使川西区广大民众避免了一场战争灾难。1954年12月,董宋珩被特邀到北京参加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一次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热情接待。 眉州现代教育奠基人夏光普“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中国逻辑学的创始人权树威清朝皇师曾璧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