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诵读。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方也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3月6日,走在苏辙公园,一阵阵响亮的读书声给公园增添了一律书香气,寻声来到眉山市文艺活动中心,一群年仅几岁的孩子们正手捧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庸论语》大声朗读。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一旁的老师谆谆教导,孩子们读得很认真,旁边不时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观看,安静地听。
传承文化 诵读经典
诵读引围观。
“这样的活动,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开展了,几乎每周六我们都要组织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刘绪云曾是一名幼儿教师,一直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在她的感召下,成立了明德公益读书会,主要是组织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诵传统经典书籍。
眉山是诗书城,读书的理念在每个人心中都很明确,目前,很多家庭都很重视读书,但读传统经典书籍,如《论语》、《大学》、《中庸》等的还非常少。这些书籍,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其中所提倡的明德、修身、尚义等理念,与当前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我们读经典不是为了做学问,我们的目的就是传承经典。”刘绪云介绍,当初号召大家成立这样一个诵读经典的读书会,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孩子能够尽早领会圣人智慧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从而能够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获得当下真实的受用。
“我们不做解释,只一遍一遍地诵读。”刘绪云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对于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精髓,文字里所透露出的思想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得了的,更多的是要靠慢慢体会,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大概是这个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受教程度不同,所能理解的层次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只带领大家饱含深情地诵读。
据了解,活动从去年年底开始,不断有家长带着孩子参与其中,家长们还自动建立了微信群,方便交流学习。目前,群里的人数已经有好几百人,而且还不断有人加入。
国学经典 历久弥新
诵读经典 乐在其中。
民族的才是经典的。老祖宗千百年来积淀下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血液。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网络碎片信息、垃圾信息冲刺眼球,甚至毒害下一代。
现在,这股诵读经典之风一经吹入眉山,就受到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虽然很多字还不认识,但我还是很喜欢读。”在场诵读的孩子们大多只有几岁,却读得摇头晃脑,很是投入。
“我是陪孩子一起来诵读的,在家里也读,但这里的氛围更好,能坚持得更久。”一位妈妈陪在孩子身边,跟孩子一起诵读,咬文嚼字,口齿清晰。
“诵读经典能为孩子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净化思想,洗涤心灵。”在场参与诵读的黄玉华说,现在社会表现出浮躁的一面,一些孩子也跟着浮躁起来,平时不愿意多学多记,书到用时,就去上网搜,其实很多知识并不是自己的。
据悉,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每天二三十分钟,学习真的很轻松。”黄玉华介绍,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层,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古文知识都很单薄,要求孩子熟读熟记很是苛刻,甚至是浪费儿童的好时光,其实,“经典”深奥难懂,那只是大人的理解,对儿童来说,背“经典”与背“广告词”一样简单。
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小小年纪的王越阳说,他在诵读《大学》的过程中,了解了孔子那个年代人是如何治理国家的,而且还学到了要做学问,就要先端正品德,要平和、亲近于人。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王越阳的妈妈说,在陪伴孩子读经典之后,她更加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愿意陪孩子一直坚持下去,让孩子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人成才。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彭邦说,在这段时间的诵读《大学》后,他明白了,君子就应该宽政,治理国家也好,做事也罢,首先要心善,不能有歪门邪道的想法。
“我个人觉得,学校应该拿出一些时间来诵读经典,让孩子们一开始就诵读经典。”黄玉华说,眉山现在开始关注经典,她很高兴,因为诵读经典是对灵魂的开发,是心灵的升华。
“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加入到经典诵读的行列,我更加有信心了。”刘绪云号召,从现在起就开始诵读经典,让经典陪伴我们,让经典浸润我们的内心。
本报记者 熊莉 文/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