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教学设计范式尤其适合于综合复习课的开展,可以考虑按层次、按角度把整个单元构建为四个教学层面(一)革命之源——物质基础与精神动力;(二)革命之式——暴力流血与和平改革;(三)革命之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四)革命之光——进步意义与对外拓展。
2. 高度概括阶段特征型设计
高度概括阶段特征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针对新教材字少事不少的特点,将教材近乎于“大事年表”叙述的主要大事,按时间轴的形式从阶段起点到终点纵向排列,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发生大事的全面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知道各个事件发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有利于学生发现这些大事发展的基本规律或轨迹。例如“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包含以下大事:1640年革命爆发、1644年纳西比战役、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18世纪20年代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中叶议会分执政党和反对党。这里反映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革命斗争,王权被不断削弱,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起来。第二步则是根据大事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不同程度,按“兴起”“高潮”“扩展”等阶段,对应17世纪、18世纪、19世纪等时间段,逐段展开每个阶段革命的主要特征,以此显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体制建立水平的提高与扩展。即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的17世纪,以“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形成的18世纪,以“俄、美、德、意、日资产阶级革命(改革)”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扩展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19世纪。以此理解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程度的对应关系。
采用此类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梳理要清楚,概括要全面,尽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3. 深度挖掘学习重点型设计
深度挖掘学习重点,既是为了挖深拓宽主要内容,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同时也为了使历史课堂教学保持学科专业特点,增强这些重难点内容的认知度和牢固度,着力对这些重难点内容的教学解释进行润色和丰善,以提升学习理解的维度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例如最后一段中“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代表,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的叙述,是衔接本单元本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连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又包含着君主、议会、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蕴含着与其他国家资本主义政体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这段内容、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就需要在材料引用、历史解释、情感素养、问题思考等方面有所侧重,进行一定的深度挖掘和知识拓展。
当然,选择这类深挖拓展的重难点不仅要减少数量,更要控制挖掘的深度和拓展的广度,使之能在强化部分内容的同时,兼顾整堂课的学习平衡。即既要有突出的历史事件演绎,也要有全面的展示脉络连接。
三、列清新教材对教学主体活动的程序性安排
课堂学习活动应是多姿多彩的。要在信息量大、方法各异、互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学习主体思维层次的叠加和较高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对这些学习活动进行有序、有制的合理预设和适切安排。
1.活化教学过程的演绎环节,吸引学生主体参与
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人文关怀的基础学科,历史学科教学应具有其独特的时序定位、事件演绎、历史解析和情感培养功能,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
以媒体辅助再现历史情境。例如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残酷性的内战过程时,不仅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绘画及文字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描述,还可以插入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与王党军进行激烈战斗的“英国内战-纳西比战役”视频片段及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被鞭尸等图片和文字记载,或快播历史地图英国内战战线变化等媒体辅助,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历史感知,强化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反复性、曲折性、残酷性的认识。
用艺术手法演绎历史过程。例如在讲解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过程时,可以通过“华盛顿三进三退”:领导独立胜利后交权拒当国王、主持制宪成功后退隐山庄、二任总统届满后急流勇退这三大事迹,串联起美国独立战争过程相关的主要大事;通过引用“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描述巴黎这一城市的革命特色及三次起义推进法国革命逐渐高涨的情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革命成就:如同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艺术化的演绎,会使学生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生动、形象、深刻的记忆、领会和认知。
据典型案例解读历史概念。例如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解读,既要从纵向说明君主由专制君主演化为权力逐渐受限的国家象征及议会权增强、内阁制形成的过程,还要从横向理清君主、议会、内阁三者的关系,同时比较英国、俄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这5个国家采取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原因与影响。据此,设计教学活动时至少需要准备2组典型的叙述性解释材料和1张比较异同类表格,即反映君权弱化和议会权强化的2-3则叙述性分析材料,显示君主、议会、内阁三者关系的若干则史实概括性材料,及比较英、俄、德、意、日5国政体异同的案例类表格,以突出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重点概念,兼顾对教材所列其余四国类似政体的理解。
2.撷取历史材料的修饰解释,启示学生多元思考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通过选取关键、典型的历史材料,设计多元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剖析归纳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利培育其全面思考历史问题的素养。
解读关键文句归纳蕴含历史信息,提升学生从文字中寻找关键信息能力。例如关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叙述,可以通过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核心阐述文字材料来解释其渊源.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道: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的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事。……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美国正是根据这一思想,制定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解读图片内涵挖掘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从图注中析取背景历史内涵。例如对于课文中《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绘画作品,作者安东·冯·沃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绘画场景和左侧图注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巴黎及其郊外的凡尔赛宫被普鲁士占领;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首相俾斯麦和一些德意志境内诸侯、将军的簇拥下,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即德意志帝国皇帝位;绘画场景显示了占领者的狂妄和自傲——在被占国家的重要场所进行胜利者的建国宣告和即位典礼。以此分析判断,普法战争结果对法德两国发展及两国关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读表格变化概括呈现历史特征,帮助学生从数据中发现历史演变规律。例如结合本课内容选取和整理17-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不同时期发展的水平数据和扩展范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与水平状况,还能引导学生发现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增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发展、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奴隶制度)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渐次建立等趋向性轨迹,组织学生协同揭示代表封建势力的君主权力不断削弱和代表资产阶级力量的议会(国会)、首相(总统)权力逐渐增强等历史演变规律。
4. 达成学习目标的同位推进,巩固学生学习成效
学习时效的保持与提升是新教材教学设计的一个最为困难的目标,精简、论证、检测可以减少学习的时耗、读透重要的概念、巩固已学的知识。
以简练记忆法培养学生掌握主要知识及体系。例如可以把教材内容和课后“问题探究”中的有关史料,以打油诗形式概括为:“力强控议会,挑战专制权;马战克王军,革命几反复;成果很光荣,法案限王权;继位再受制,渐立宪政制;内阁掌行政,议会控立法;工业大革命,选民人数增”,帮助学生简要记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过程、特点、结果、发展及工业革命对民主革命的影响等历史信息。再如通过一张英、法、美、德、日五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重要政治文件比较表”(表3),概括出“资产阶级革命重要成果”的知识体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