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NEW TERM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初探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李卿
一、阐明历史教科书中人物评价问题的必要性
笔者查阅了人教社自1992年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搜集其中历史人物,列出了近二十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初步分类统计表(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列出)。
据统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330人,其中帝王将相170人,占总人数的51.5%,科学技术、思想文学艺术领域的人物117人,占35.4%;农民起义领袖有12人,约占3.6%;少数民族人物涉及29人,约占8.7%;女性6人,占1.8%。
统计数据显示,帝王将相占据了总人数的二分之一,科学技术、思想文学艺术领域的人物占据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强,他们应该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主体部分。
这些历史人物是根据什么标准选人历史教科书的,教科书中又是如何写历史人物的问题,历史教学界前辈已有专文论述。而就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王宏志先生在《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一文中也有论及,对当前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
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命题多为史学界前辈在热议,而历史教学专家对历史教科书中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所论甚少。而恰是这种缺少,导致师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了不少疑惑。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在史学界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而历史人物的评价又是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因而,一些中学历史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出一些在具体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其研究成果颇丰,但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作为历史教科书的编者,就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究竟是遵循着怎样的原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这些都是需要进行研究和阐明的。本文拟结合教科书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暂且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进行初步地分析说明。
二、教科书中评价历史人物所遵循的若干原则
1.依据阶级分析的原则,
对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在阶级社会,人都是划分为阶级的。人们所从事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等活动,往往反映其阶级利益。阶级分析方法,是对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历史人物就其历史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尽管现行不少版本历史教科书多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描述历史人物,但具体问题仍旧绕不开阶级的分析方法和原则,否则一些问题很难解释清楚。
就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为例,他们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据笔者统计的42位帝王中,很多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起过重大作用,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乾隆帝等。统计的69位将相中,伊尹、姜尚、管仲、孙武、孙膑、苏秦、张仪、廉颇、李冰、商鞅、蒙恬、陆贾、萧何、韩信、卫青、霍去病、张骞、班超、甘英、曹操、诸葛亮、卫温、杨广、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姚崇、宋璟、狄仁杰、王安石、韩世忠、岳飞、文天祥、戚继光、俞大猷、史可法、郑成功、施琅等等,他们有的为国家统一贡献重大,有的为民族团结功绩卓著,总之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都起过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历史人物统计中的12位农民起义领袖,如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张角、王仙之、黄巢、朱元璋、高迎祥、李白成、张献忠等,他们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他们带领农民军不断推翻日益腐朽的旧王朝,试图改变农民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以推进封建社会历史的进步,其行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教科书对这些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依据尊重历史客观实际的原则,
把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范围之内,
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评价。
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论历史人物,也是马克思历史主义评论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则。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因此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否则很容易出现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或者把古人现代化的现象。历史教科书中严格遵循着这一原则。
以曹操为例。曹操在历史上也曾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褒贬不一,有人称其为雄才大略的英雄,也有人称其为逆贼奸臣。在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称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是因为曹操“能谋善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最终大败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结束了北方分裂的状态,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还重视发展人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曹操采用的“唯才是举”的方针,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整体上看,曹操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对历史发展有作出过突出贡献。
也有人说曹操生性残暴,为了替父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达几十万,以至“泗水流之不畅”。这是他人生莫大的污点。还有就是曹操也镇压过黄巾大起义,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还有人说他是奸臣贼子,为了得到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还屠杀了很多的文臣武将。说曹操是奸臣贼子,是站在东汉王朝的立场上说,不足取。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国家、对社会是否有历史贡献,而不是站在某一特定王朝的立场上,以王朝的利益为评价标准。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盯在曹操的错误上,因此而全面否定曹操的历史功绩,那就是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苛求我们的古人了。曹操毕竟是统治阶级,其阶级地位就决定了他就是要镇压农民起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
如果历史地看待曹操,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都是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教材中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再如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对于农民起义领袖的评价问题上,过去是极力美化和抬高这些英雄形象,甚至有英雄造就历史的说法,这种评价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但是完全否定农民起义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也是不妥的。
有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就是农民战争的影响,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每次战争都会有很多死伤。这种论断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每次农民大起义,都是在封建统治极端腐败残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才揭竿而起的。而正是在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带领下,才一次次推翻旧王朝的,把历史不断推向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由于本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最终结果不是被统治阶级所镇压,就是蜕变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我们不能因为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就否定农民起义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我们都是采取了肯定的态度,正面记述了他们推动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3.坚持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原则,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功过。
凡是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人物,都是应该肯定的;相反,凡是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人物,都要遭到唾弃。这也是教科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则。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人物,都专门设置一目来讲述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讲到戚继光抗倭,在浙江“九战九捷”,又抗击闽粤的倭寇,直到最后基本肃清。教材赞扬道:“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讲到郑成功,教材详细叙述了他收复台湾的斗争经过,最后写到“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教材还利用小字部分,具体讲述了郑成功在台湾让将士不得侵扰百姓,让军队屯田开荒,教高山族村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等,促进了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的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教科书对他们的重要贡献都给予了高度赞扬。
4.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充分肯定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样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描述和评价历史人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确立并不断发展巩固。我们祖国的历史也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在他们杰出首领的带领下,率先开发边疆,积极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创造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笔者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初步分类统计中,中国古代史中涉及到的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共有29人,约占总人数的9%。其中正面叙述的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就有23人,如冒顿、呼韩耶、孝文帝、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松赞干布、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郑和、渥巴锡等,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中的历史人物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作出的积极的历史贡献。
如在写北魏孝文帝时:“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于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等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再如松赞干布,教材写道:“7世纪前期,吐蕃的杰出政治家松赞干布做了赞普。他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这对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5.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
给予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以应有的评价。
男女平等是现代社会的法理原则,宪法要求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我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遵循了这个原则。
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不可能实现平等。我们这里所说的男女平等,是运用男女平等原则,来正确对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女性,肯定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古代部分共收入了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武则天、黄道婆、李清照等6位女性。
如文成公主,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教科书中写到:“文成公主入吐蕃,随行带去了侍女、工匠和乐队,还带去了有关生产技术的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可见,她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通过个人的努力,促进了民族问的友好往来,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匈奴、藏族等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再如武则天,更以一代女皇跃居政坛。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业绩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还有作为普通农家妇女的黄道婆,“年轻时流落到海南岛,从黎族人那里学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回到家乡后,她把学到的技术传授开来,还改进了棉纺织工具。”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对此教科书不吝笔墨,给予了一定篇幅的描述。
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教科书称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成为令人叫绝的词句,至今她的词还在广为传唱。
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属于颇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较难把握。以上涵盖教科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较为概括、笼统,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具体评价的方法是笔者今后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注:
①本文来自《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1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