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开始,当中国人在欧美的形象无限趋于负面化之时,却有一帮美国人,以模仿中国人为荣~~
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是一个很喜欢读穿越类小说的人。但如果说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穿越回过去,有一个年代、一个地点,是我绝对不会挑的,那就是19世纪的欧美。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数万华工从福建和广东两省出发,飘洋过海来到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这是一段可以被称为“地狱之旅”的航程,他们需要在海上漂泊2、3个月,“日则并肩叠膝而坐,夜则交股架足而眠”。为了节省运费,轮船公司把狭小的船舱里塞满了人,最后留给每个人的空间只有1尺多。他们缺少空气、阳光,也缺少淡水、食品,许多人因此闷死、渴死、饿死、病死。一趟航程下来,死亡率甚至可以接近65%!
挤在甲板上的中国劳工
挤在甲板上的中国劳工
而当他们最终“幸运地”踏上了彼岸的土地时,他们的苦难之旅,也不过是暂告了一个段落而已。接下来,他们大多会被派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工地上,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劳动中被榨干最后一丝力气,最终埋骨他乡。然而更令人感到愤慨的是,当他们最终在7年的时间里,铺设完了之前预计要14年才能完成的、1100多公里的铁路时,幸存者面临的,仍然酬金微薄、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频起的不公正待遇。
但人类社会的矛盾性,也恰恰在这样一个时期得到了讽刺性的体现。正当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美国的《排华法案》挡在边境线上(美国人认为吃苦耐劳的华工“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所以推动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中国劳工入境),而剩下已经进入美国的苦力们,继续在工地上忍受剥削之时,美国的魔术界却掀起了一股模仿中国魔术师的热潮。
这个热潮之所以会产生,要拜一位中国魔术师所赐,他就是清末扬名美国及欧洲的中国戏法大师——朱连魁。
朱连魁和他变出的大碗
朱连魁和他变出的大碗
中国民间杂技与戏法,在明清时期其实进入了一个低潮。由于被统治者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事物,所以这一时期极少有类似汉唐时规模的宫廷杂戏表演,戏法主要在民间发展。而正是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朱连魁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表演功力,硬生生将魔术师送进了宫廷的表演队伍中。因此日后他在欧美的宣传单上,往往会写着“court magician”这两个单词,即“皇家魔术师”之意,因为他确实为慈禧太后献过艺。
1898年,朱连魁赴美参加在奥马哈举办的泛密西西比博览会。会上,他的表演技惊四座,一鸣惊人。随即便有美国的演出经纪人前来找他,希望与他签订演出合同。根据当时的排华法案,朱连魁和他的戏班在博览会结束后就得被送回中国。但在美国人的资助下,他们被证明属于表演艺人,而非劳工,所以被允许留在了美国。
朱连魁的演出海报
朱连魁的演出海报
朱连魁擅长表演的魔术,在中国古典戏法中被称为“落活”,又称“大褂出彩”。表演者穿一大褂或者旗袍,手拿斗方布,布在身前一遮掩,可迅速变出各种物品,比如果盘、盛满米的大碗、里面有金鱼在游动的鱼缸等。朱连魁更是把这门技艺推向了巅峰,他能在台上自己一个人变出一桶牛奶,或者装满了八九十斤水的玻璃缸,后者上面甚至还有鸭子在游动。这种迥异于西方当时所有同类表演,且现场冲击力极其惊人的魔术,自然让西方的观众趋之若鹜,连呼“不可能”、“上帝啊”。
电影《致命魔术》中的那位中国魔术师,便是取材自朱连魁和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他的模仿者
电影《致命魔术》中的那位中国魔术师,便是取材自朱连魁和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他的模仿者
博览会后的一年时间里,朱连魁在全美各地掀起了一股中国魔术的热潮。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数不胜数的模仿者了。朱连魁的艺名叫做“金陵福”,用当时的方法音译做英语则是“Ching Ling Foo”。因此一时之间,美国各地涌现出了名字和舞台形象皆带有“中国风味”的魔术师,比如Chung Ling Sen,Chung Ling Hee,Chung Ling Fee,Tung Pin Soo, Long Talk Sam, Li Ho Chang, Chin Sun Loo等等等等。
两位“中国风”的魔术师,他们在当时的魔术圈里都有一定的名气
两位“中国风”的魔术师,他们在当时的魔术圈里都有一定的名气
而朱连魁所有的模仿者里,最著名的,是下面这一位:
不了解情况的人,在看到上面这张照片的时候,说不定会觉得“这美国人cosplay中国人还做得挺像的”。但我要告诉你一件很惊悚的事:那就是当时所有欧美的观众,是真的认为他是中国人的!
有人曾说:“有时候,谁先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第二个来的。”历史上其实充满着模仿者把原版pk掉的例子。在朱连魁这里,前来挑战他“最优秀中国魔术师”地位的人,叫做威廉·艾斯沃兹·罗宾森(William Elsworth Robinson)。当然,当时的西方人是不知道这一点的,他们都以为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名字叫做“Chung Ling Soo(程连苏)”的中国魔术师。
程连苏的演出海报
程连苏的演出海报
罗宾森自14岁起开始表演魔术,并曾跟随过当时西方最著名的一些魔术师如哈里·凯勒,亚历山大·海曼学习。不知为什么,他从一开始就缺乏打造自己名气的自信,而是喜欢借用现有名人的名头。
比如在罗宾森刚出道的时候,德国有位喜欢做阿拉伯风格魔术表演的魔术师,叫做马克思·奥金格。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叫做“本·阿里·贝”的阿拉伯艺名。罗宾森有样学样,称自己为“阿赫迈德·本·阿里”,也做起了和前者极为类似的表演。好在由于奥金格只在欧洲表演,所以美国的观众没有发现罗宾森“山寨者”的本质。
乍看上去,还真的挺像回事的
乍看上去,还真的挺像回事的
确实,阿拉伯世界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足够的神秘,足够的东方。但在1900年,一扇全新的大门在罗宾森面前打开了。中国!比阿拉伯更神秘,更东方的古老国度!而且当时正好也有个巴黎的经纪人在寻找中国魔术师。为了能够接到这份工作,罗宾森马上山寨了一套朱连魁的节目,然后穿上传统中国服装,剃掉胡子,改变发型,留起辫子。为了让肤色看上去更黑,他还在脸上擦了油彩。
新的节目和新的舞台形象,让罗宾森顺利接到了工作,他的表演也一炮而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虽然他的欺骗手段终归是不对的,但说到舞台表演,他确实有两把刷子。在巴黎获得成功后,他又去了伦敦,同样大受欢迎。
罗宾森的传记,封面上有他的真实形象
罗宾森的传记,封面上有他的真实形象
罗宾森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背景故事。他说自己是旅居中国的苏格兰传教士和广东妇女的孩子,13岁时父母双亡,于是拜一位叫做“阿和(Arr Hee)”的中国魔术师为师。他的师傅不仅精通中国传统幻术,对西方近代魔术也有很深的研究。当师傅死后,“程连苏”便继承了他的衣钵,来欧洲将他的魔术发扬光大。
罗宾森的角色扮演堪称是全方位的。他在舞台上几乎从不说话,最多用蹩脚的口音讲两个短语。他面对记者时也永远会拉一个名为“翻译”,实际上是和他配合的演员在场。他还有一位叫做“Suee Seen”的中国妻子,作为他舞台上的助手。有趣的地方来了,这个“Suee Seen”也不是中国人。她甚至不是他真正的妻子,而是他的情妇。
“夫妇两人”的演出海报
“夫妇两人”的演出海报
家庭照
家庭照
“程连苏”很快成为了全欧洲最有名,演出酬劳也最高的艺人之一。不过,在1905年,“李鬼”终于遇到了“李逵”。那一年,同样在伦敦演出的朱连魁已经发现了这位从节目到身份都是彻头彻尾冒牌货的存在。为了揭穿他,朱连魁在报纸上发出挑战,要求罗宾森必须表演出至少他二十个魔术里的一半,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魔术师。
罗宾森接受了挑战,也同意了在记者发布会上与朱连魁见面。但是在发布会当天,不知为何,朱连魁没有出现。罗宾森于是不战而胜,名气再次攀升了一个台阶。而这次事件对朱连魁的名望影响很大,使得他最终只在伦敦表演了一个月。而战胜了他的冒牌货罗宾森,却足足演了三个多月。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实际上是一个科学与迷信并存的年代。那时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却仍然相信着灵魂、魔法的存在。各种与神秘主义相关的魔术表演,比如读心术表演、催眠、降灵会等都极受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对于东方的哲学、宗教也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魔术师,或者说带有中国元素的魔术表演之所以会在此时受到追捧,原因便在这里了。
那么,为什么朱连魁这位正牌的中国魔术师,反倒会在与罗宾森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呢?是真因为他的魔术表演不如罗宾森么?恐怕不是的。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很多时候,观众想看到的,并不是“真货”,而是“他们所以为的真货”。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卓别林隐瞒身份,去参加“卓别林模仿大赛”,结果最终只拿了第三名。这个故事不一定真的发生过,但如果发生了,那卓别林拿不到冠军的可能性绝对是存在的。因为大家记住的,并不是卓别林形象的所有细节,而往往只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只要参赛者能抓住这一点并加以适当的夸张化,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的道理,当时的西方观众脑中,充满了各种对于亚洲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因此,如果要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你反倒需要把自己的形象,往他们的标准上靠。
罗宾森就做到了这一点。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展现的是否是中国人真正的形象。他只会去表演出一个符合西方人心目中“中国人形象”的“中国人”。
当时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是什么形象?看这些海报就知道了
当时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是什么形象?看这些海报就知道了
比如说,他剧院表演的开场方式,是从舞台上方“从天而降”。降下来的方式并不稀奇,是传统的“吊威亚”。但他却会让自己的辫子朝上立起,就仿佛是空中有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抓着他的辫子,把他往下放一样。这种对中国人来说带有一定侮辱性质的桥段,朱连魁反倒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尽管罗宾森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白人对于其他族裔文化的傲慢与偏见,但罗宾森仍然作为一位评价偏向正面的魔术师,被载入了魔术史册。他与朱连魁皆被认为是19世纪末最为优秀的一批魔术师之一,为后辈所缅怀。
1918年,罗宾森表演了大半辈子的中国人形象,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破了功。那一年3月23日,他正在舞台上表演著名的“口接子弹”魔术。没想到用来表演的道具枪却在打响的那一刻出了问题,真的把子弹打了出来。胸口中弹的罗宾森,在舞台上,当着全场观众的面用完美的美式英语喊道:“上帝啊,出错了,快降下幕布!”
这幅海报下方的小字写得很有意思。开枪者底下写的是“被义和团判处死刑”。罗宾森脚下写的是“枪打不倒”
“接子弹”是罗宾森的拿手好戏,这幅海报下方的小字写得很有意思。开枪者底下写的是“被义和团判处死刑”。罗宾森脚下写的是“枪打不倒”
他立即被送往了医院,但为时已晚,他于第二天清晨去世。而他死后的尸体解剖,也最终把那个隐藏了许久的秘密公布在了众人面前。顿时,舆论震动。
嗯,感到震惊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中有谁关心过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