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被评为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意在传播传统文化,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当下价值的建构,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人的“一”不是呆板的,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它是和而不同,大家达到的最大价值默契,能够守住一些不变的东西,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和对一个民族来讲,都会完成一个心灵底线上达成的默契。
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其实是天人合一。中国人遇到事情一般会说:“我的天啊。”这是约定俗成,是大家最大的养成。
中国人为什么什么事情都喊天啊?因为天是天道,它是讲天理的,春夏秋冬是天时,而人活着要守天良,所以中国人都知道,不敢伤天害理,绝不可以丧尽天良。那么今天我们还有对天的敬畏吗?
都市化的进程,让我们迅速有了一些高楼大厦,土地被盖上了柏油,一个一个的楼顶隔开了天空,我们其实越来越远离了天给我们的自然的节奏,那么人们也忽略了很多天理和天道。
《周易》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四合就是人生的标准,只有这四点都明白了,才不会跟社会有这么多的冲突。
我们不是合一个时代的制度、一个时代的时尚,而是要合一些根本的东西,天地、日月、节序、鬼神,为什么要合一?
我们先来从最简单的一个字讲,就是“一”字,中国人的一不是呆板的,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它是和而不同,大家达到的最大价值默契,能够守住一些不变的东西,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和对一个民族来讲,都会完成一个心灵底线上达成的默契。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是老子的一段话。
得到“一”会怎么样呢?“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苍天虽然有风云雷电,四时风雨,但那个时候没有雾霾啊,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工业生产,没有那么多后天的人为加入的元素,所以虽然它四时不同,但风调雨顺。
天得一以清,就是一个恒定的状态;地得一以宁,大地上千山万壑,也都是各自不同,为什么是安宁的呢?因为人没有狂妄到以外部力量去改变地质结构,这些年我们做了许多退耕还林的事情,就是当人为了自己眼下的粮食,砍掉那么多百年或者千年的古树,有一天水土流失了,你还要把这些东西退回去,要把林木还给自然本来的生态,这就是安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所有这一切,万物合一以生,只要你看到生命,都得有个标准,特别是做政治的人。“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什么叫作“正”?先画上一大横,一个起跑线,就是标准摆在那儿。下面的止是什么呢?人的脚步,也就是说万众的脚步要在一条起跑线上,告诉你这里是方向,谁也不许抢跑,谁也不能不守规矩,大家朝着一个整齐的方向出发,方向是正,而这个正风正气,加以人文为政治,所以孔子说:“政者,正也。”一个做领导的人,自己身端影正的话,不下命令,在前面走着,后面大家都跟着他。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好,你下多少命令也没有人跟从你。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正呢?标准一定要画在这里。
大家能否坚守底线的默契,比上线的追求重要得多,大家发现,人最基本的追求很容易达成共识,越奢侈的追求越会五花八门,比如吃饭的时候,在主食上大家很容易达成底线共识的,至于吃什么凉菜,吃什么热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所以守住底线更重要,我们总在教人怎么样大有作为,其实回到家里,要告诉自己和孩子,什么是有所不为,就是无论到什么时候,有些事是坚决不可干的,有所不为守住了,有所作为才可能实现。
今天大家都在追求高精尖的知识,事实上人生更应该懂得的是常识,常识才是底线,人们都在追求规模化的发展,在今天创业的环境下,降低了很多门槛,可是我想说:规则才是规模的前提,有些生命常识,有些规则的坚守,在我看来都是人生的一,就是我们守的底线,而中国人的价值观的起点,是天人的合一。
十位名家学者
谈古论今,话中国文化
《文化十讲:感悟中国智慧》
单霁翔 等丨著
扬州讲坛系列 · 汇聚大师智慧
扬州讲坛系列套装(1-6)即将上市
“扬州讲坛”,为中国最高层次的文化大讲坛之一,设于星云大师捐建的扬州鉴真图书馆内,每月两场公益讲座,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建设人文家园。主讲者多为星云大师亲自邀请的两岸四地甚至海外的文化名家,讲者多元,均为各领域的专精者;讲题开放,海纳百川,内容遍及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经济、军事、医学等各个方面。自2008年开讲以来,几乎场场爆满,深受大众欢迎。
发表评论